體育運動中的認知偏差:教練、評論員和球迷的非理性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明尼蘇達雙城隊是我最喜歡的棒球隊。因此,當他們在六月份取得九連勝,並一度逼近第一名時,我欣喜若狂。但我也感到困惑:他們飽受傷病困擾,AAA 級球員佔據了半數陣容,他們的得分不多,投球也不算出色。我問,他們怎麼幾乎實現了“最差到最好”的奇蹟?

ESPN 和《體育畫報》的評論員像往常一樣給出了他們的解釋,從更好的教練指導,到球員更專注,再到六月更溫暖的天氣。但作為一個懷疑論者,我沒有相信任何這些廢話。相反,我想起了心理學家湯姆·吉洛維奇、阿莫斯·特沃斯基和羅伯特·瓦隆所做的著名的“手感火熱”研究(pdf)。在仔細研究了費城 76 人隊 1980-1981 賽季的投籃記錄後,他們發現一名籃球運動員投籃命中的機會實際上與他前一次投籃的結果無關。用吉洛維奇的話說,“球員在某次投籃中的表現與他之前投籃的表現無關。”

棒球隊和棒球運動員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密歇根州立大學心理學家戈登·伍德證明,在分析了 1988 年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所有比賽的結果後,一支 MLB 球隊在獲勝後再次獲勝或在失利後再次失利的機率為百分之五十。同樣,印第安納大學統計學家克里斯蒂安·奧爾布賴特發現(pdf),在分析了四大賽季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球員的統計資料後,擊球手“與隨機性模型下的預期沒有顯著差異”。簡而言之,一場 MLB 比賽和一次擊球,就像籃球投籃的結果一樣,不受過去表現的影響。這意味著雙城隊取得九連勝是因為,嗯,162 場棒球比賽中必然會出現連勝。問題是我們非常不擅長解釋這些連勝。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們“看到”連勝的傾向指向一個更大的觀點:我們對體育運動的直覺通常與事實相去甚遠。

芝加哥大學金融學教授託拜厄斯·莫斯科維茨和《體育畫報》作家喬恩·韋特海姆的新書《比分預測》突出了這一點。這本書對體育運動所做的事情就像《魔鬼經濟學》對經濟學所做的事情一樣。也就是說,它“挑戰了傳統的體育智慧”。例如,他們問道:在四檔進攻時,棄踢真的比強攻更好嗎?爭取在選秀中獲得最高的順位是否明智?團隊中有“我”嗎?防守真的能贏得總冠軍嗎?當然,繼續給手感火熱的隊友喂球是明智之舉嗎?

我們知道手感火熱是一個神話,所以讓我們來看看四檔進攻。

為此,請考慮一下經濟學家大衛·羅默幾年前完成的一項研究(pdf)。羅默分析了 1998 年至 2000 年間每場 NFL 比賽第一節中發生的每一次四檔進攻。在考慮了幾個變數後,羅默開發了一個數學模型,該模型給出了根據位置和情況成功轉換四檔進攻和踢任意球的機率。然後,他將他的模型與實際發生的情況進行了比較。他得出結論,“國家橄欖球聯盟球隊在四檔進攻時的行為系統性地偏離了能夠最大限度提高他們獲勝機會的行為。”換句話說,在四檔進攻時通常最好選擇強攻,而教練們在這方面做得非常糟糕。

像羅默這樣的研究比比皆是。事實證明,如果你計算一下資料,教練和經理是非最佳化決策之王和女王。除了凱文·凱利(他斷然反對棄踢,通常會選擇側踢開球;順便說一句,他曾多次獲得阿肯色州小石城普拉斯基學院橄欖球隊主教練的州冠軍)、《點球成金》的比利·比恩以及那些考慮資料分析的人之外,教練和經理們在將羅默這樣的研究成果應用到他們的戰術手冊中時進展緩慢。

為什麼會有人不根據能夠讓他們做出最優選擇的資料來調整他們的比賽計劃?為什麼你會忽視可能幫助你的球隊取得成功的資訊?換句話說,為什麼波士頓凱爾特人隊長期教練紅衣主教奧爾巴赫在聽到吉洛維奇的“手感火熱”研究後會回應說,“所以他做了一項研究……我毫不在意。”

簡短的回答是,教練和經理與我們所有人一樣:他們只尋找證實他們直覺的東西,而忽略與他們的直覺相矛盾的東西,心理學家稱之為確認偏差——一種非常有趣的認知傾向,我之前寫過。確認偏差可以解釋很多事情。就像只看福克斯新聞的共和黨人或只看 MSNBC 的民主黨人;就像在烤麵包中看到瑪麗亞的女士或將化石視為上帝證據的創造論者;就像看不到自己作品中任何缺陷的研究生或只尋找證據來支援她的研究的教授。我們自動地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看待世界,而不是世界本來的樣子。

除了確認偏差之外,還有動機性推理,確認偏差的邪惡雙胞胎。動機性推理描述了我們傾向於更少地審視與我們的直覺相反的想法,而不是支援我們的直覺的想法。我最喜歡的研究(pdf)來自齊瓦·昆達,它說明了動機性推理。它是這樣的。昆達將參與者帶到一個房間,讓他們玩一個遊戲。在他們開始之前,他們觀看了另外兩個人玩遊戲,其中一個非常出色(實際上是同夥)。關鍵在於:昆達告訴一半的參與者,這位專家玩家將成為他們的隊友,而另一半則告訴他們,他將成為他們的對手。昆達發現,與專家玩家排隊成為隊友的參與者讚揚了他的技能,而與專家玩家排隊成為對手的參與者則貶低了他的技能,並稱他為幸運。

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意思。當你考慮到確認偏差和動機性推理時,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教練或經理即使在資料壓倒性地表明他們的策略是非最優的情況下,也會堅持他們的戰術手冊。受限於只注意到符合我們信念的東西的傾向(確認偏差),以及傾向於更嚴格地審查與我們的信念相悖的想法(動機性推理),這對最優決策來說是一種致命的毒藥。

別太放鬆。你——球迷——也無法倖免。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加里·馬庫斯最近與我交談時說

“球迷也會受到動機性推理的影響。一家大型體育聯盟的一位高管曾經告訴我一項他們聯盟所做的研究,球迷觀看有爭議的比賽的即時回放,並必須判斷裁判是否做出了有效的判罰。當判罰對主隊有利時,人們更有可能認為裁判做出了正確的判罰——即使比賽來自較早的賽季,而且顯然為時已晚,無法改變任何事情。人類天生就喜歡“正確”,而這往往會扭曲我們的感知。”

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球迷可以檢視相同的統計資料、相同的排名和相同的比賽,卻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然後是評論員。

在分析比賽和解說比賽時,他們是認知災難。除了確認偏差和動機性推理之外,他們還體現了納西姆·塔勒布所說的敘事謬誤。敘事謬誤描述了我們“在沒有將解釋編織到其中,或等價地,在沒有對它們強加邏輯聯絡和關係箭頭的情況下,看待一系列事實的有限能力”。例如,如果雙城隊贏得一場比賽,評論員可能會指出良好的投球、良好的擊球或良好的管理決策來解釋他們獲勝的原因。當他們這樣做時,他們創造了一種他們理解雙城隊為什麼獲勝的感覺。這是一種錯覺。他們的解釋僅僅是事後諸葛亮的故事,新增愚蠢的無關緊要的事實,只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看次數和增加娛樂性。關於雙城隊獲勝的唯一事實是他們比對方球隊得了更多的分。

他們也體現了合取謬誤,另一種認知偏差,它描述了我們傾向於認為“任何事件 A 和任何其他事件 B 一起發生的機率必須小於(或等於)事件 A 本身發生的機率”。這是經典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例子

琳達 31 歲,單身,直言不諱,非常聰明。她主修哲學。作為一名學生,她非常關注歧視和社會公正問題,並且還參加了反核示威活動。

哪個更可能?

1) 琳達是一名銀行出納員。

2) 琳達是一名銀行出納員,並且積極參與女權主義運動。

如果你和 85% 的人一樣,你選擇了選項二,即使選項一更可能的機率更高,因為合取項更少;這違反直覺,但這是事實。體育解說員是如何犯這個錯誤的?

在大型比賽或精彩時刻,他們經常宣稱類似這樣的話:“今晚的比賽是四月份左投手投出的首個無安打比賽。” 這樣的陳述讓觀眾感覺他們所觀看的東西是罕見而獨特的。這也是一種錯覺。同樣,這是評論員新增愚蠢的無關緊要的資訊(例如,左投手或四月份)以吸引更多觀看次數和增加娛樂性。一直以來,這只是一場普通的比賽。

不要浪費時間指出他們的錯誤;確認偏差和動機性推理是強大的偏差,它們非常擅長縮小人們的思維範圍;一旦這種縮小開始,就幾乎不可能改變人們的想法。

我只是想表達一個簡單的觀點。當涉及到體育運動時,資料 > 直覺。然而,教練、經理、球迷和評論員都繼續依靠他們的直覺,尤其是在涉及到他們心中所愛的球隊或球員時。如果他們想做出最優決策,或者更聰明地談論他們心愛的球隊或球員,他們應該關閉他們的認知偏差,並檢視資料。試圖說服某人改變策略、支援另一支球隊或考慮為什麼你所在地區的球隊優於他們所在地區的球隊,就像試圖說服共和黨人奧巴馬是一位好總統或無神論者上帝存在一樣。這根本不可能發生。

我很遺憾地報告說,雙城隊目前落後第一名 29 場比賽。如果經理羅恩·加登海爾足夠聰明,他將忽略他的直覺,努力瞭解資料如何在 2012 年幫助他的球隊。如果我足夠聰明,我會注意我的認知偏差,這樣我才能真正就體育運動進行知情的討論。

About Samuel McNerney

Sam McNerney graduated from the greatest school on Earth, Hamilton College, where he earned a bachelors in Philosophy. After reading too much Descartes and Nietzsche, he realized that his true passion is reading and writing about cognitive science. Now, he is working as a science journalist writing about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He has a column at CreativityPost.com and a blog at BigThink.com called "Moments of Genius". He spends his free time listening to Lady Gaga, dreaming about writing bestsellers, and tweeting @SamMcNerney.

More by Samuel McNerne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