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從沒意識到限制我蹣跚學步的孩子使用電子螢幕會有多難。儘管我努力了,但他對我 iPhone 的熟練程度,據我所知,是同齡人的標準水平。他甚至開始稱之為“我的手機”,並且當給他的舊太陽能計算器玩具不能做它“應該”做的事情(即播放音樂、玩遊戲、撥打電話等)時,他感到困惑。無論是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還是電視,孩子們都可以用科技做很多事情——而且它是直觀且易於操作的。我們一個朋友的孩子甚至嘗試滑動雜誌頁面,當它沒有電子翻頁時感到沮喪。
馬克·普倫斯基在他 2001 年的里程碑式文章中提出的“數字原住民”和“數字移民”之間的鴻溝,在本世紀的每一年都變得越來越寬。與過去三十年中見證技術緩慢融入現代文化的教師和家長不同,今天的學生從出生起就沉浸在數字時代。人們開玩笑說他們的孩子可以為他們程式設計電腦(孩子們為錄影機程式設計的舊笑話現在已經過時了),並且這種對技術的掌握使數字原住民能夠以與我們許多人在年輕時完全不同的方式參與世界。雖然我們許多人可能會哀嘆童年的這種變化,並渴望回到棒球和戶外活動比電子遊戲更流行的時代,但現實是技術將繼續存在,兒童和成人一樣都是技術的消費者,無論好壞。
既然現在的孩子都被歸類為對所有數字事物都很熟悉的原住民,人們會認為他們應該能夠掌握任何帶有“開”按鈕的裝置的操作。這種觀點錯誤地將所有技術,包括電子遊戲和線上搜尋引擎,歸為同一類。僅僅因為一個孩子會立即抓住機會程式設計電視來錄製他或她最喜歡的節目,並不意味著他或她會以同樣的熱情對待課堂學習工具。根據我們的經驗,如果學生在前幾個搜尋結果頁面中找不到網際網路搜尋的答案,他們會說“我找不到”,而不是調整他們的搜尋,或深入重新檢查結果。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這些“數字移民”記得透過閱讀成堆的期刊、書籍和期刊檔案來撰寫研究論文。當我們進行線上研究時,我們意識到網際網路是多麼具有革命性,因為我們知道以前是什麼樣的。然後我們將這些研究技術應用於線上搜尋引擎,發現我們的任務更容易完成。我們的學生沒有“前網際網路”世界的參照系。他們習慣於使用提供即時滿足感的直觀電子產品,當他們不能快速“完成”時,他們往往會感到沮喪。作為教師,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我們欣賞網際網路的便利,因為我們透過與學生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它。
在我們最近的八年級課堂專案中,我們使用了一個線上演示工具,雖然它具有令人欽佩的教育潛力,但無法以直觀的方式進行導航。它允許學生建立關於美國重建各個方面的多媒體簡報。然後,學生可以口頭評論同伴的作品,讓他們瞭解重建的每個不同方面。我們認為,既然我們的學生是數字原住民,這應該不成問題,他們應該能夠弄清楚。哦,我們錯了。在平息了隨之而來的近乎叛變,平息了“我不明白”和“我的不好用”的合唱,並幫助安撫我們的學生後,我們意識到我們誤解了數字原住民的概念。並非所有技術都是為這些學生平等訪問而建立的,他們的熟練程度通常取決於完成給定任務所需的耐心和決心。數字原住民對技術的這種掌握所掩蓋的是,他們沒有能力以他們對更令人滿意的技術追求所投入的同樣毅力來對待新的課堂學習工具。
在《全球成就差距》一書中,託尼·瓦格納(2008)引用了戴爾電腦公司的邁克·薩默斯的話,他指出,“可用的資訊太多了,幾乎太多了,如果人們沒有準備好有效地處理資訊,它幾乎會讓他們停滯不前”(第 36 頁)。這就是我們的學生所處的位置;研究本質上要求學生篩選資料,花時間處理哪些是相關的,哪些是不相關的。挖掘這無數的資訊需要與使用簡單、直觀的技術不同的技術能力。這常常會降低他們在處理具有挑戰性的技術和/或基於研究的任務時的自我效能感。
這並不是說被歸類為數字原住民在課堂上沒有任何好處。今天的許多學生——那些能夠使用這些技術的學生——可以在 iMovie 上編輯看起來專業的自制電影,將他們的作品質量提高到幾年前幾乎不可能達到的水平。大多數人可能知道使用哪個應用程式來跟蹤他們的家庭作業,甚至知道如何製作類似抽認卡的學習輔助工具來幫助他們學習。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花必要的時間來弄清楚如何使用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網站,或者會以探究的姿態來處理問題。
這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即如何激勵學生堅持不懈地檢視網際網路搜尋結果,如何接觸可能需要更多解決問題技能的新技術,以及如何處理不像玩電子遊戲那樣即時滿足的任務。作為教師,我們的角色是幫助學生培養獨立和協作解決問題的技能,同時使用 21 世紀的技能,而不是依賴技術來完成所有的思考。僅僅因為這些學生是數字原住民,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指導來駕馭數字世界——無論是學習如何從大量資料中辨別重要和相關資訊,還是能夠探究和解決需要時間、思考和精力的難題。
參考文獻
Prensky, M. (2001). 數字原住民,數字移民. On the Horizon, MCB University Press, Vol. 9 (No. 5)
Wagner, T. (2008). 全球成就差距. New York, NY: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