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偉大實驗的幕後故事:基礎研究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洞察力必須先於應用。— 馬克斯·普朗克,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一個夏日,年輕的馬丁·查爾菲在一次特別令人沮喪的實驗後走出了實驗室。他錯誤地認為,科學家的生活不適合他。在教了幾年高中化學之後,他又嘗試了一次。與當時在哈佛大學生理學系的羅伯特·珀爾曼合作,查爾菲重新燃起了他對化學的熱情。

多年後,查爾菲和他的同事們完成的工作極大地惠及了基礎科學。他們因展示如何將導致綠色熒光蛋白 (GFP) 發光的基因用於秀麗隱杆線蟲中以突出顯示單個細胞,而無需新增酶來產生光,而獲得了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這一發現對於他進一步研究創造我們觸覺、平衡感和聽覺的神經細胞的功能至關重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7月3日星期三的林道諾貝爾獎獲得者會議期間,查爾菲將討論如何用睫毛毛髮輕觸秀麗隱杆線蟲蠕蟲,從而獲得進一步的見解。考慮到所有這些與基礎研究的聯絡,我一直在思考馬克斯·普朗克,據說他曾被告知“物理學中沒有什麼新東西可以發現了。”這位著名的德國科學家仍然追求他的興趣。我們仍然透過“普朗克常數”體驗他的發現,這在諾貝爾獎獲得者大衛·維恩蘭德定於7月1日題為“疊加、糾纏和薛定諤的貓的提升”的演講描述中被提及。

在美國,基礎研究——在撥款資助圈中不受歡迎的繼子——經常被擱置一邊。這項工作進展緩慢,加上存在更大的死衚衕風險,可能會使其顯得乏味。轉化科學專案通常會全力以赴地啟動,並承諾提供臨床或商業解決方案。在我們未來幾周傾聽和互相交流時,我認為所有的對話都將受益於強調所有偉大的化學實驗中存在的基礎研究——以及我們尚未獲得的知識。

查爾菲在他的2008年諾貝爾獎獲獎感言中說:“科學探究始於觀察。我們看得越多,我們就能調查得越多。”

~~~

這篇博文源自林道諾貝爾線上社群,它是林道諾貝爾獎獲得者會議的互動論壇。第63屆林道諾貝爾獎獲得者會議致力於化學,於2013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德國林道舉行。3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將與來自約80個國家的600多名青年研究人員會面。

凱瑟琳·雷文是官方部落格團隊的成員。請在社群部落格上找到她的所有帖子

凱瑟琳·雷文是一位常駐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的自由記者,報道科學和健康主題。她撰寫有關個人健康、生物技術和農業/食品的文章。凱瑟琳最初是一名普通任務記者,後來專攻科學寫作。她是路透社健康線上的兼職撰稿人,並獲得了佐治亞大學的學位:生態學(理學碩士)和健康與醫學新聞學(文學碩士)。

更多作者:凱瑟琳·雷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