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後一次航天飛機發射時的 #NASAtweetup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想象一下,1969年7月30日,在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一個不到四歲、留著黑色頭髮的小女孩,穿著棉布連衣裙,在溫暖的黃昏時分在外面玩耍。

我和我的妹妹傑裡在新墨西哥州,我記得當時被叫進去觀看人類在月球上邁出的第一步。照片:喬安妮·馬納斯特

媽媽出來大喊:“你想看人類在月球上行走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是的!” 我可能歡呼著,因為我記得當時感到一陣興奮,並跑進去觀看。我的父母在登月前幾天買了一臺彩色電視機,就是為了這個活動,所以我知道這很特別。

也許我那天晚上走進屋內時,仰望著那輪不滿一半的月亮,想知道那些人會不會掉下來。他們是如何待在那裡的?他們是如何真正到達那裡的?

這吸引了我幼小的心靈,也是我最早的記憶之一。也許我早就知道自己對科學感興趣,或者也許這一切由此開始,誰知道呢?將不僅是火箭,而且是人類送入太空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也許這個想法激發了我對太空的興趣和成為一名天文學家的願望,至少在五年級之前是這樣的。

幾年後,一位熱情的老師講述了他們如何建造一架可以像飛機一樣返回地球的火箭,再次吸引了我對太空旅行的想象。我記得,即使在中學的年紀,人類如此聰明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記著這種好奇心,因為有關太空梭計劃的訊息時不時會發布。我密切關注原型機的測試,最終當我在高中時,第一次發射(哥倫比亞號)到來了。

這張照片的左邊展示了發射臺縮回的服務部分。作為 NASA 推特聚會的一部分,我們有幸在 600 米外觀看了這一幕。這發生在據報道在暴風雨中閃電擊中發射臺,迫使我們將自己限制在推特聚會帳篷中不到兩個小時之後。2011年7月7日,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照片:喬安妮·馬納斯特

我仍然對過去 30 年太空梭計劃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敬畏。我完全欽佩 NASA 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如何設計出一種火箭來滿足宇航員來回運輸的需求,並根據需求或缺陷改進了他們的設計,其中一些不幸的是為了應對悲劇。即使航天飛機發射已經變得司空見慣,我仍然對該計劃的進展感興趣。

我剛從 STS-135 亞特蘭蒂斯號最後一次飛行的 NASAtweetup 返回。之前亞特蘭蒂斯號的最後一次飛行本應該是最後一次,但它又被召喚來執行一次任務。

在 5,500 名 NASA Twitter 關注者的申請者中,我有幸被選中在新聞現場(距離發射現場三英里)觀看航天飛機發射,並聽取 NASA 名人的演講,與宇航員會面,並與同樣幸運的其他人員交流。

有大量部落格文章解釋了為期兩天的推特聚會的活動、人員和反應,而簡單的 Twitter 搜尋 #NASAtweetup 將會指出這些文章的路徑。我在此帖子中分享了幾張用我的 iPhone 拍攝的照片,與許多人擁有的精良攝影裝置相比,這讓我感到有點相機嫉妒,並讓我希望自己知道如何拍攝細胞超微結構以外的東西的照片。

在發射當天(2011 年 7 月 8 日),宇航員車提前幾個小時將四名宇航員送往太空梭。STS-135 亞特蘭蒂斯號由四名宇航員組成:指揮官克里斯·弗格森、飛行員道格·赫爾利以及任務專家桑迪·馬格努斯和雷克斯·瓦爾海姆。照片:喬安妮·馬納斯特

至少有四名前任和現任宇航員(但不是目前執行任務的宇航員)停下來與我們交談。邁克·馬西米諾和道格·惠勒甚至與來自兒童電視節目《芝麻街》的熱情紅毛絨年輕人埃爾莫同臺。聽到埃爾莫對成為一名宇航員有濃厚的興趣,並且理解了解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的重要性,這令人感到溫馨,正如與他同臺的兩位宇航員所強調的那樣,這些是絕對必要的。當然,埃爾莫只有 3 歲半,倒數從 10 開始有困難,所以我認為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宇航員邁克·馬西米諾和道格·惠勒與埃爾莫同臺討論太空旅行以及成為一名訓練有素的宇航員需要什麼。2011 年 7 月 7 日,照片:喬安妮·馬納斯特。

在佛羅里達州期間,NASA 對我們這些推特使用者非常好。我們在白天被安置在新聞現場的一個大型空調帳篷裡,那裡有無線網路和電源插座。當一場狂風暴雨伴隨著閃電襲擊了發射臺時,它讓我們安全又幹燥。惡劣的天氣降低了第二天成功發射的機會,但我們都抱有希望不會被取消。

雖然我不可能在兩天內釋出推特上的每一個主題或有趣的短語,但以下是我 Twitter 時間軸上的一些亮點(我是 @sciencegoddess)

酷。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表示,未來的太空旅行需要生物學家。#nasatweetup(直接來自 NASA 副局長 Lori Garver 的口中)

“我們在科學工程和數學方面的技能正在流失!參加難度大的課程。” 鮑勃·克里彭(哥倫比亞號首次飛行的指揮官)給年輕人的建議。

“太空計劃的未來模糊不清。我不高興依賴俄羅斯人進行載人旅行。”克里彭談 NASA 的未來 #nasatweetup

植物訊號、鏈球菌實驗將在本次太空梭旅行中進行 #STS135

國際空間站細菌宏基因組研究將透過收集 HEPA 過濾器中的細菌並由 JCVenter 企業分析基因組來進行 #nasatweetup

NASA 沒有結束。仍然有很多科學要做!#nasatweetup (NASA 副局長 Lori Garver)

我們的演講者們討論了很多關於在太空中進行的生物學研究(以及物理學和工程學)。另一箇中心話題是 STEM 教育的重要性。宇航員是最終也是最顯眼的 STEM 大使。我很高興仍然會有載人太空旅行,以延續這一傳統,即使我們的美國宇航員必須從哈薩克出發,至少在幾年內是這樣。

隨著太空計劃的發展和我們前往太空的方式的改變,似乎宇航員也發生了變化。他們仍然需要一絲不苟、精確,並且能夠在壓力下保持冷靜的同時靈活應變。我認為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在太空計劃的早期,駕駛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但現在,太空旅行的任務不僅僅是駕駛飛行器,甚至超越了探索的精神:它是為了發現人類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並且在太空環境中發生的同時擴充套件我們基本科學知識。我最深刻的印象是,NASA 特別有興趣招募生物學家,這表明太空科學家角色的又一次轉變。

雖然聯邦政府支援的太空梭計劃的結束喜憂參半,但我預計在短短幾年內,與私營部門的合作將加速許多有動力的人前往太空的機會。事實上,對太空飛行感興趣的公司目前正在進行一場私人的太空競賽。眾所周知,競爭可以刺激創新,這很可能對未來的太空旅行大有裨益。我們的主持人不止一次地重複了這種觀點。毫不奇怪,人們將越來越重視進入深空的動力,這將需要更強大的火箭以及在科學和工程方面具有獨創性、創造力和良好實踐的人員來實現這一目標。這讓我再次對太空旅行感到興奮。

這是我們這些幸運的推特使用者看到的發射臺的美景,距離我們只有 3 英里。天空是灰色的,但預期的惡劣天氣沒有出現,太空梭按照計劃於上午 11:26 起飛。航天飛機發射只有一個 10 分鐘的視窗,以便與國際空間站正確會合。照片:喬安妮·馬納斯特

這裡,我附上了我拍攝的航天飛機發射的業餘影片。雖然在31秒時,倒計時因輕微的技術故障而暫停了幾秒鐘,讓人有些心驚肉跳,但最終發射非常完美。我的攝像機架在三腳架上,我沒有透過取景器觀看。影片開始於火花羽流點燃可能從發動機洩漏出來的剩餘氫氣之後,產生了你看到的白色煙霧。我們加入發射時,固體火箭助推器的煙霧和耀眼的火焰噴射,將太空梭向上推進,緊隨其後的是震耳欲聾的隆隆聲。最後,升空的震動透過地面傳播。這體現在影片結尾處,震動明顯地搖晃了攝像機。我很高興你能聽到我和周圍人的興奮之情。結尾處的抽泣聲來自一位同行的推特聚會參與者,她講述了一個感人的個人故事,說明了太空梭專案和太空旅行對她有多麼重要。

影片由Joanne Manaster提供

要觀看另一個跟蹤太空梭直到雲層的業餘影片,請點選此處觀看

太空旅行仍然像它剛開始時那樣激動人心,即使由於太空梭專案它已經變得很普遍了。我個人期待著科學家和工程師在未來能夠想出巧妙的方法,帶領我們進一步進入太空。感謝美國宇航局提供的這次推特聚會體驗,我的想象力再次被激發,即使我現在的年齡是那個在新墨西哥沙漠裡,穿著棉布連衣裙,好奇月球引力的小女孩的十倍。

關於作者:Joanne Manaster是伊利諾伊大學的生物學講師,目前正在為希望獲得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的認證教師講授關於人類基因組的線上課程。她是一位科學推廣愛好者,負責運營一個女孩生物工程營(伊利諾伊大學的GAMES),併為那裡的iGEM合成生物學團隊提供建議。此外,她還運營著內容豐富的影片網站Joanne Loves Science,該網站為年輕人提供科學入門的溫和介紹,或為那些可能已經忘記曾經非常喜歡科學的人重新介紹科學。她還在SciAm上共同主持部落格PsiVid

所表達的觀點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請檢視我們全新的部落格網路完整博主陣容

Joanne Manaster is a university level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lecturer with an insatiable passion for science outreach to all ages. Enjoy her quirky videos at www.joannelovesscience.com, on twitter @sciencegoddess and on her Facebook page at JoanneLovesScience

More by Joanne Manast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