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雖然我們每個人喜歡與他人相處的時間長短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人類是非常社會化的生物。科學家們已經發現這反映在我們的健康和福祉中——社交隔離與更多的抑鬱、更差的健康和更短的壽命有關。更深入地觀察,他們發現我們社交本性的證據反映在我們大腦的結構中。
僅僅思考你每天與朋友或兄弟姐妹的互動,你可能就能想到許多例子,在這些例子中,解釋或預測他人的感受和行為非常重要。我們的大腦也同意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大腦的部分割槽域已經專門為這些任務而發展,但顯然並非所有的社互動動都是平等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當研究人員研究試圖預測他人想法和感受的人們的大腦時,他們實際上可以看到大腦活動的差異,具體取決於這個人是在試圖理解朋友還是陌生人。即使在流經您大腦的血液水平上,您對待熟人也與對待陌生人不同。
這些社互動動也延伸到大腦的另一個重要區域:伏隔核。這個結構是大腦獎勵系統的關鍵,其活動與讓你感覺良好的事物有關。為了探究這是否可能與行為有直接聯絡,一組科學家研究了我們作為現代社會人的行為中非常當下的一個部分:Facebook 的使用。
研究人員讓一組參與者錄製關於他們自己的短影片。參與者認為這些影片將由匿名評論員觀看,然後他們會挑選 10-15 個形容詞來描述他們對參與者的看法。第二天,參與者被放入核磁共振成像儀中,並監測伏隔核,同時他們聽到兩組形容詞:一組是評論員選擇的描述參與者的形容詞,另一組是選擇的描述其他參與者的形容詞。
實際上,這些形容詞是研究人員預先選擇的,這使他們能夠測量當參與者聽到評論員對他們評價很高時伏隔核的活動,並將其與他們聽到評論員對其他參與者評價很高時的活動進行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與對他人的反饋相比,大腦對自身反饋給予更大獎勵的參與者更有可能更頻繁地使用 Facebook。考慮到 Facebook 允許以點贊和評論的形式獲得個人反饋,以及監控他人的成功和認可的能力,這種相關性似乎是有道理的。
大腦這些部分的差異可以解釋個體之間的一些差異,但似乎由年齡定義的差異又如何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的許多區域都會生長和發育,負責社交情感的區域也不例外。在四歲到五歲之間,你開始發展出理解你周圍的人可能擁有與你不同的想法或情感的能力。在社會通常認為與眾不同的頂峰時期——青春期,會發生更重要的變化。
青春期——從青春期延伸到獨立穩定的時期——通常被描繪成一個非常戲劇性的時期,新的重點放在友誼和社會投入的重要性上。研究人員甚至發現在這個時期,許多青少年甚至比家人的投入更重視同齡人的投入。
目前的青少年一代面臨著社交媒體和數字內容新增到他們的生活中的情況,這些新增內容似乎已將許多年齡驅動的行為差異推向了一個新的領域。當前青少年一代消費媒體的方式甚至存在顯著差異。雖然老年人平均每週觀看約 47 小時的電視,但目前的青少年僅觀看約 19 小時。相反,他們正在消費大量的線上影片——例如 Youtube、Vine 和影片部落格。
在傳統電視或電影中,明星和情節通常是神秘的人物和想法,外界無法觸及。相比之下,年輕的影片博主以及 Youtube 和 Vine 的明星經常與他們的粉絲進行問答環節;將反饋融入未來的內容;並向他們的“600 萬朋友”而不是他們的粉絲表達感謝。
只需向上移動幾年到年輕人,就已經發生了轉變,這個群體觀看電視的時間是線上影片的五倍。至少部分差異或許可以用這一時期大腦自身發生的變化來解釋。
在這一時期經歷重要結構變化的區域之一——灰質的增加和形狀的變化——是處理“社交情感”的區域。社交情感是那些需要你考慮別人可能在想什麼的情感——比如內疚或尷尬——而不是你自己的情感體驗——比如恐懼。當研究人員要求青少年和成年人解釋某些情感時,兩組人都以相同的方式感受和描述它們。但是大腦中發生的活動以及資訊被處理的方式在兩組之間有所不同。
另一組研究人員想了解大腦處理方式的這些差異最終如何轉化為感受或行為。他們設定了一個虛擬遊戲,參與者可以在遊戲中與另外兩個螢幕角色一起玩接球。在遊戲過程中的某個時刻,另外兩個角色開始只互相投擲,將參與者排除在遊戲之外。青少年報告說,被排斥時比年長的參與者感到更焦慮和消極。
由於青春期仍在生長的一些大腦區域包括那些與社交情感有關的區域,研究人員想知道這是否會導致人們更加重視這些訊號——同齡人的贊同和不贊同——而不是在以後的生活中。這些研究人員強調了這可能在決策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考慮一下,兩個人可能會在決策中看到相同的風險和回報——例如吸菸。透過改變分配給其中一個因素的價值,例如社會結果,可以使決策朝一個方向或另一個方向傾斜。如果大腦中社交情感處理的發展導致在該時期更加關注或重視這些情感,那麼社會結果在青少年大腦中可能顯得更極端,無論其潛在風險還是回報。
隨著我們更多地瞭解我們的大腦處理社會資訊和情感的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個體之間和年齡組之間的差異。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提供新的社交領域以及反饋和比較的來源,我們面臨著這些行為差異的新表現形式。每個月有 60 億小時的 Youtube 被消費,不僅僅是科學家在試圖理解這些行為,廣告商和媒體公司也在努力理解。看看隨著當前青少年一代的成長,事情將如何變化,這將令人興奮。
來源
Mills K, Goddings A and Blakemore S (2014) 青少年大腦中的戲劇性變化. Front Young Minds. 2:16. doi: 10.3389/frym.2014.00016
Meshi D, Morawetz C and Heekeren H (2013) Facebook、耍酷和你的大腦:科學告訴我們什麼. Front Young Minds. 1:4. doi: 10.3389/frym.2013.00004
Gleichgerrcht E, Salvarezza F and Manes F (2013) 我們的大腦喜歡交朋友。 Front Young Minds. 1:5. doi: 10.3389/frym.2013.00005
Friend, T (2014, 12月 15日) 好萊塢和 Vine:娛樂業在病毒式影片中尋求未來。《紐約客》。檢索自: 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4/12/15/hollywood-vine
圖片
http://kids.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rym.2014.00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