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即使你忘記了,你的大腦仍然記得

你最早記得的事情是什麼?你當時幾歲?發生了什麼事?你有沒有想過在那一刻之前所有你記不起來的事情?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來源:doi: 10.3389/frym.2014.00014)

你最早記得的事情是什麼?你當時幾歲?發生了什麼事?你有沒有想過在那一刻之前所有你記不起來的事情?或者在那一刻之後所有你已經忘記的事情?

也許你的家人說你過去常常拒絕吃黃色食物,連續六天聽同一首歌,或者害怕你的叔叔超過一年。如果你不記得這些事情,它們是否仍然會在你長大過程中影響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這個問題的科學家發現,你早期的許多經歷實際上塑造了你的大腦——所以即使你不記得某事,你的大腦也可能記得。

讓我們思考一下語言的例子。

科學家想知道你最早能在多早區分來自不同語言家庭的嬰兒。你認為他們能多快看出說法語家庭的嬰兒和說德語家庭的嬰兒之間的區別?一個月?三個月?一年?

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呢?

科學家記錄了出生於說德語或法語父母的嬰兒的哭聲。他們將所有德國嬰兒的哭聲和所有法國嬰兒的哭聲分組,看看是否有規律——結果確實有!

看看下面嬰兒哭聲的圖表。每次哭聲只有大約一秒鐘長,你可以看到曲線的最大部分——或者哭聲最強烈的地方——在兩組之間是不同的。德國嬰兒開始時哭聲更強烈,然後變得柔和,而法國嬰兒最強烈的聲音在結尾。

(來源:doi: 10.3389/frym.2014.00014)

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嬰兒在出生前大約三個月就已經能夠聽到聲音了。他們聽到周圍人的聲音,並且可以聽到該語言的形狀。他們無法理解單詞,但他們可以聽到聲音是開始時強烈然後變得柔和,還是開始時柔和然後變得更強烈。這種形狀已經開始影響他們創造語言的方式——即使在他們最早的哭聲中也是如此。

我們聽到的聲音在我們出生之前就開始影響我們——但是這些影響會持續多久?如果我們小時候聽到一種語言,但搬到一個新的地方並且再也沒有聽到這種語言怎麼辦?即使我們不記得,我們的大腦會記得嗎?

另一組科學家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一群在中國出生,然後在六個月到兩歲時被說法語的家庭收養的兒童和青少年。

這些兒童和青少年不記得中文了,但科學家想知道大腦中是否仍然存在早期接觸這種語言的證據。

科學家已經知道,我們的大腦有不同的區域來處理我們需要它幫助我們做的所有事情——聽、看、聞、呼吸、走路、閱讀、識別面孔和理解聲音。當你需要理解聲音時,你通常會使用大腦右半部分的區域。當你試圖理解語言時,你通常會使用大腦左半部分的兩個專門區域。

大腦左半部分的語言區域(來源:doi: 10.3389/frym.2014.00014)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掃描了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看看當他們聽到中文單詞或其他聽起來像中文單詞的聲音時,他們正在使用哪些區域。這些兒童和青少年來自三個組

1. 在中國出生並在幼年時被加拿大蒙特利爾收養,此後只學習法語的孩子

2. 一直住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從未學習過中文,並且只學習過法語的孩子

3. 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出生,最初學習中文,然後在年幼時又增加了法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孩子

在研究這三組人的大腦時,科學家們看到了學過中文的兩組人和從未學過中文的那組人之間的明顯差異。

所有三組人都可以清楚地區分聲音——他們知道這些聲音彼此不匹配——但他們使用大腦的不同部分來弄清楚這一點。從未學過中文的那組人使用了大腦的右半部分——用於處理非語言聲音的部分。而兩組在很小的時候聽過中文的人實際上都使用了大腦左半部分的特殊語言區域。

即使是超過十年沒有聽過中文的孩子和青少年也使用了大腦的語言部分——他們的大腦仍然識別出中文並將其視為一種語言!

下次你看到嬰兒和幼兒時,想想這一點。他們聽起來已經與來自其他國家的幼兒不同——即使是那些還不太會說話的孩子。此外,當你和他們說話時——即使他們不記得——你也在幫助塑造他們大腦的語言部分,這種塑造將持續很長時間。所以不要害怕和他們說話,想想一些有趣的話來說。

來源

Brauer J (2014) 大腦與語言:我們的大腦如何交流。 前沿青少年思維。2:14. doi: 10.3389/frym.2014.00014

Intagliata,C. (高階製作人). (2014年11月21日). 早期語言的幽靈可能在大腦中徘徊[音訊播客]。檢索自 http://www.sciencefriday.com/

Amanda Baker is a science communicator and outreach advocate. She has a geoscience PhD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and has managed open-access, academic journals as well as the outreach journal 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 She is currently writing and editing science content for kids, from curriculum materials to magazines like Smore. She has served as a Science Olympiad national event supervisor and taught a first-year writing seminar on sustainable earth systems while at Cornell.

More by Amanda Bak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