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現象看本質:野生食物如何為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據估計,有8.7億人熱量攝入不足,但這個數字並不代表受糧食不安全影響的全部人數。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估計,有8.7億人熱量攝入不足,但這個數字並不代表受糧食不安全影響的全部人數。另有20億人也缺乏微量營養素,這通常被稱為隱性飢餓,因為它即使在含有足夠熱量的飲食中也會發生。由於野生食物,如水果、根、塊莖、草藥和蘑菇富含微量營養素,它們可以透過解決諸如隱性飢餓等問題來為改善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國際林業研究中心的的研究員布朗溫·鮑威爾強調了野生食物的營養重要性。鮑威爾認為,糧食安全需要同時包含質量和數量。正如她解釋的那樣,“攝入足夠的微量營養素,而又不會攝入過多的能量非常重要。許多發展中國家正面臨所謂的營養雙重負擔,即肥胖和超重率迅速上升,但微量營養素缺乏率仍然很高。在某些人群中,超重的人比不超重的人容易缺鐵。飲食中必須含有足夠的微量營養素,而又不會攝入過多的熱量。大多數飲食的營養密度可以透過增加水果、蔬菜和豆類的攝入量,減少脂肪或精製糖的攝入量來提高。”

在坦尚尼亞東烏桑巴拉山進行的一項研究中,鮑威爾、莫恩杜、庫恩萊恩和約翰斯發現,儘管從森林中獲得的野生食物在所食用食物中佔比不到3%,且僅提供飲食中2%的總能量,但它們卻提供了大量的微量營養素——19%的鐵、31%的維生素A(RAE)和20%的維生素C。由於微量營養素缺乏對健康有影響,因此加入這些野生食物尤為重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近20億人患有缺鐵,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常見和最廣泛的營養障礙。除了損害生長和認知發育外,缺鐵還會透過影響工作效率和導致收入損失而產生更深遠的影響。繼鐵之後,維生素A是全球第二大最普遍的微量營養素缺乏症,對孕婦和兒童產生重大影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野生食物也可能為糧食安全做出貢獻,因為它們相對便宜,並且經常在乾旱或過量降雨等糧食不安全季節充當安全網。為了使野生食物能夠有效地為糧食安全做出貢獻,需要考慮一些問題,包括採集和收集過程中的性別差異、改善獲取途徑和促進可持續性。如需瞭解更多關於它們的潛在益處和挑戰,請收聽此播客

圖片來源:大衛·阿什比

Layla Eplett writes about the anthropology of food. She has a Masters in Social Anthropolog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s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and loves getting a taste of all kinds of culture--gastronomic, traditional, and sometimes accidentally, bacterial. Find her at Fare Trade.

More by Layla Eple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