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儀式:薩萊卡納和生命終結

拉納克普爾耆那教寺廟,拉賈斯坦邦,印度。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為生命終結做準備涉及許多方面。對於耆那教徒來說,這可能包括薩萊卡納(Sallekhanā),這是一種自願且逐漸減少食物(最終減少水)直至個人禁食至死的方法。

耆那教起源於公元前7至5世紀印度東部的恆河盆地,通常被描述為印度教和佛教的近親。業力是中心教義,強調苦行和寬恕。耆那教徒相信輪迴,相信所有眾生都有靈魂,因此,他們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非暴力是該宗教的基本組成部分,據說聖雄甘地在青年時代曾受到耆那教的影響。

克萊蒙特·林肯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惠特尼·布勞恩博士解釋說,耆那教徒認為幾乎所有事物——甚至植物——都有靈魂,他們對非暴力的堅持是他們發誓薩萊卡納(Sallekhanā)的原因。她花了九年時間研究耆那教,一本基於她關於該主題的論文的書籍預計將於 2016 年出版。布勞恩表示:“從哲學和邏輯上講,生活中完全做到非暴力的唯一方法是停止獲取其他生命形式,而完全停止獲取生命形式的唯一方法是不消費它們。因此,對於耆那教徒來說,結束此生的最終方法是停止進食,停止獲取那些生命形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旦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命已經達到了目的,就會做出接受薩萊卡納(Sallekhanā)的決定。並非所有耆那教徒都選擇接受薩萊卡納(Sallekhanā),但如果他們選擇這樣做,他們會諮詢一位提供精神指導的僧侶。在極少數情況下,僧侶可能不認為現在是開始薩萊卡納(Sallekhanā)誓言的適當時間,但是,如果達成共識,則該過程理想情況下是漸進的,需要十二年,在某些情況下則需要較短的時間。在他們剩餘的時間裡,這個人有意識地努力彌補過失,請求寬恕,並慢慢減少食物和液體的攝入,直到死亡——最終由於腎功能衰竭而發生死亡。

薩萊卡納(Sallekhanā)的過程與美國典型的死亡方式形成對比,在美國,生命終結高昂的費用有關。死亡的概念也與西方通常看到的觀念有所不同——雖然沒有人期待去世,但布勞恩解釋說,耆那教的觀點與猶太-基督教的信仰不同,因為生命被視為迴圈的。她還強調需要在去世前完成告別。

“他們的文化理解是,時機到了你就必須離開。一方面,我認為這會非常痛苦,但另一方面,它不像我在醫院裡看到的那種戲劇性的對生命的依戀,人們在醫院裡互相說著他們本應該在五年前、十五年前、二十年前說的話。你不會在你生命的最後五分鐘,當你連線著嗎啡滴注時,才說這些話。”

死亡的目的是和平的,有時被描述為欣快的。雖然耆那教徒可能會將欣快感歸因於精神體驗,但從醫學角度來看,當食物和液體被剝奪時,身體會進入酮症狀態。在晚期,酮症有時會產生平靜和輕度欣快感,研究表明,在此過程中可能會體驗到極少的疼痛。

透過薩萊卡納(Sallekhanā)實現的寧靜死亡並非總是如此,有時科學和宗教可能會發生衝突。由於這個原因,這種做法過去曾引起爭議。薩萊卡納(Sallekhanā)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涉及印度拉德嫩的一位 24 歲的耆那教尼姑,據信她受到了前世情人的 bhut(靈魂)的折磨。由於她聽到的聲音,她無法進行冥想、閱讀經文、祈禱或任何作為一名好尼姑所必需的規定行為。因此,人們認為她無法在精神上成長,她發誓薩萊卡納(Sallekhanā),並在 54 天后去世。

布勞恩指出,一個身體健康的 24 歲年輕人的身體對禁食禁水的反應與一個可能以同樣方式去世的年邁臨終關懷病人的身體反應不同。這些因素使布勞恩認為她的死是不愉快的,她還推測這位尼姑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我的一部分想問,為什麼我們不能給她幫助,但是,從耆那教的意義上講,這只是眾多生命中的一個,最好是她快速結束這一生,繼續前進並獲得平靜。”

布勞恩問道:“關鍵在於,在科學和技術主導的時代,你如何抓住你的舊神,如果你願意這麼說的話?”

拉德嫩的尼姑代表了耆那教和薩萊卡納(Sallekhanā)誓言的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全世界有四百萬耆那教徒,他們對宗教的堅持程度各不相同,從最嚴格的苦行僧和尼姑到被稱為俗家居士的俗家成員。儘管所有耆那教徒都遵守相同的基本規則,但僧侶和尼姑的生活預計比通常富裕並在其社群中享有盛譽的俗家居士更為簡樸。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居住在國外的耆那教徒人數有所增加——估計有 10 萬人居住在印度境外。隨著他們遷移到印度和世界各地的大城市,他們的環境影響了他們解釋耆那教的方式以及他們如何調和科學與宗教。布勞恩記錄了在美國進行薩萊卡納(Sallekhanā)的首批人士之一,記錄了她的決定和最後幾天。

巴格瓦蒂·加達博士和她的丈夫都是醫生,他們在 20 世紀 70 年代從印度移民到德克薩斯州。最初,加達接受了化療和放療來對抗她的結腸癌。儘管耆那教徒認為幾乎所有事物——包括細菌——都有靈魂,但她對癌細胞做了一個例外,因為癌細胞依賴她的身體生長。一旦她的癌症發展到 4 期,加達覺得她已經從自己的身體中獲得了一切,並許下了較短的薩萊卡納(Sallekhanā)誓言。她沒有遵循火葬的傳統,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科學。加達認為,如果她的身體只是她靈魂的容器,那麼在她去世後,它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因為美國大部分癌症研究都是在白種人身上進行的。

布勞恩說:“你在所有耆那教徒中都會發現,普遍認為薩萊卡納(Sallekhanā)是禁食禁水,這是一個非常自覺的決定。” 她解釋說,理想的誓言版本可能發生在宗教起源時——一個人可能會溜進樹林完成薩萊卡納(Sallekhanā)。儘管總體上對其含義存在普遍共識,但現在有一些在宗教開始時不存在的問題需要考慮,布勞恩指出,在耆那教社群內部,甚至在一個家庭內部,對於什麼是薩萊卡納(Sallekhanā)也可能存在異議。

由於薩萊卡納(Sallekhanā)的目的是一個安靜、和平的過渡,加達的家人沒有預料到她在生命盡頭會經歷的痛苦。儘管他們沒有討論過,但她的孩子,也是醫生,給加達使用了嗎啡滴注以減輕她的一些痛苦。即使在她生命的盡頭沒有食物或水,加達的丈夫也認為她並沒有嚴格遵守薩萊卡納(Sallekhanā)的誓言,因為她接受了嗎啡。她的孩子們不同意,認為嗎啡有助於實現伴隨薩萊卡納(Sallekhanā)的平靜。

在耆那教中,自殺被視為一種針對自身的暴力行為,是被嚴格禁止的。然而,薩萊卡納(Sallekhanā)最近登上了新聞,因為印度的一個案例將確定它是否受到印度憲法宗教自由立法的保護,或者是否根據《印度刑法典》第 309 條(該條將自殺未遂定為犯罪)受到懲罰。該案件使用了布勞恩論文的部分內容,預計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得到最高法院的正式裁決。

圖片來源:Mpanchratan,以及 Anishshah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