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2007-2011年的全球糧食危機促成了世界各地的騷亂、革命和叛亂。除了其政治影響之外,糧食價格波動也可能導致了重大的飲食和文化轉變。發展研究所和樂施會最近的一份報告審視了受危機影響的人們的日常生活、他們如何適應應對,以及危機對其日常生活產生的持久影響。
從2012年到2015年,研究人員跟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十個發展中國家23個社群的個人和家庭,以即時觀察他們如何應對食品成本的上漲。儘管所有這些國家都存在糧食安全和營養問題,但研究人員選擇了在政策市場、環境以及政府對糧食價格波動反應方面存在差異的地區。該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人們的日常生活模式發生了變化,因為他們需要賺更多的錢來購買基本物品,並從他們消費的東西中榨取更多價值。
帕塔·斯科特-維利爾斯是發展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該研究的合著者。她解釋說:“這兩種應對方式——賺更多現金和榨取更多價值——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從他們吃什麼、他們做什麼工作,以及他們如何經營家庭。”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最直接的反應是,為了支付更高的食品成本,工作量必然增加。通常,人們會在非正規部門從事額外的臨時性和危險性工作。人們也透過食用更多通常在西方飲食中發現的加工食品來應對。由於烹飪時間減少,他們選擇了更方便且更便宜的食品。可以透過使用肉湯塊代替肉的味道來降低成本。在整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使用義大利麵作為大米的替代品變得很普遍,因為它烹飪速度更快,並且使用的燃料更少。
兒童和青少年是早期適應含有加工食品飲食的人群。在衣索比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食用了更多的達博,一種小麥粉面包,而不是英吉拉,一種用苔麩製成的傳統發酵麵包。圖片來源:Rod Waddington Flickr (CC BY-SA 2.0)
為了確保工作而流動的需求也影響了飲食。男性之間的遷徙更為普遍,這促使他們更多地在酒吧和餐館吃飯,在那裡他們可以社交。“你會發現這些性別差異,但這也與他們有可能吃飯和做飯的空間有關,”斯科特-維利爾斯告訴我。從農村到城市地區的遷移改變了可用的烹飪空間型別;隨著新型食品的出現,製備方法也適應了更小的空間和不同的環境。
遠離家人、在外用餐比在家用餐味道更好,以及餐館提供的社群感,促使男性在公共場所用餐。圖片來源:Sudipta Arka Das Flickr (CC BY-SA 2.0)
所有這些微小的變化促成了更大的社會轉變,並且對於這種變化存在各種不同的反應和態度。儘管不穩定勞動增加,但大多數人表示他們不希望回到糧食危機前的生活。有些人將新的加工食品視為身份的象徵,並且非常喜歡它的味道;許多女性也表示她們喜歡在外工作。儘管如此,人們仍然擔心如果食品價格再次飆升他們會怎麼做,對包裝食品的營養和安全性表示不確定,並且對他們傳統的飲食感到失落。
斯科特-維利爾斯說,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韌性’這個詞被提到了,因為它既令人興奮又非常緊張。人們為自己感到自豪,並將照顧家人視為自己的工作,但他們也意識到韌性的侷限性。”她補充說,儘管感到有能力,但人們也感到更加脆弱,並希望政府承擔更多責任。“他們根本不想要施捨,而是希望政府認識到人民有好好工作和養家餬口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