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重返西藏,但氣候變化是否帶來進一步的風險?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經過長期過度捕獵後,野犛牛正在重返西藏的至少一個地區,但由於氣候變化導致其冰緣棲息地融化,該物種的未來仍然未知。

野犛牛(Bos mutus)是亞洲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僅次於大象和犀牛,並且特別適應高海拔地區。大約50年前,西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自治區後,這些動物才開始遭到大規模捕獵。領導層的變更帶來了大量中國移民,他們捕獵犛牛並佔領了許多犛牛的高海拔棲息地,而人類 ранее 未曾在此定居。當牧民將草地轉變為家犛牛(B. grunniens)的牲畜放牧區時,野犛牛進一步被排擠,家犛牛的體型約為野生同類的一半,並且可以將疾病傳播給野生牛群。根據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野犛牛不能容忍人類或家畜,並且在棲息地受到干擾時會遷徙離開。到1996年,科學家估計野犛牛的總數少於15,000頭。

關於野犛牛數量回升的訊息來自野生動物保護學會(WCS)和蒙大拿大學米蘇拉分校(U.M.),他們最近在可可西里(Hoh Xil)清點到990頭大型野獸,可可西里是位於青藏高原的偏遠冰川保護區,面積相當於西弗吉尼亞州。蒙大拿大學野生動物保護學教授喬爾·伯傑(Joel Berger)說,儘管沒有關於野犛牛的歷史種群數量統計資料,但這個數字似乎比之前在不同野外條件下進行的調查統計的犛牛數量有所增加,伯傑領導了這次考察。伯傑認為,種群數量增長歸功於中國省級政府為保護這些野獸免受偷獵而制定的政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伯傑和他的團隊在西藏進行了一項初步研究,以檢驗冰緣地區對野犛牛的重要性,因為冰川附近的地區提供了富含食物的草甸棲息地。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的7100條冰川中有許多融化速度比之前認識到的更快;伯傑想知道這將如何影響犛牛等高海拔物種。“隨著冰川的消退,一些更高海拔的棲息地正在被植物佔據,”他說。這實際上可能會暫時增加可供犛牛使用的草甸棲息地,但他表示,降水率和溫度的變化也將使一些地區乾涸,使其不再適宜居住。

隨著研究的繼續,伯傑希望這將有助於科學家瞭解保護野犛牛的挑戰。關於該物種的資訊很少;這些動物生活在非常偏遠的地區,因此從未得到徹底的研究。“在這一點上,我們甚至不知道雌性犛牛的性成熟年齡或它們的繁殖頻率。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他說。

與此同時,野犛牛可能的回升可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野犛牛是偏遠和野性的象徵,”伯傑說。“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當地旅遊業正在興起。如果沒有野生動物,原始而裸露的景觀可能很漂亮,但幾乎沒有吸引力。”他希望野犛牛能夠成為該地區保護的象徵,就像野牛在美國西部所做的那樣。

照片 1:德米特里·蘇明透過Flickr拍攝的西藏犛牛。在知識共享許可下使用。(注意:這可能是一頭家犛牛。)照片 2:喬爾·伯傑拍攝的可可西里野犛牛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