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蝙蝠因捕獵瀕臨滅絕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大飛狐(Pteropus vampyrus)翼展超過1.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但這個體型並沒有幫助它。事實上,這種巨大的果蝠已成為捕獵的目標,每年有如此多的果蝠被獵殺,以至於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該物種現在面臨可能的滅絕。

這項研究由紐約市野生動物信託基金的喬納森·H·愛潑斯坦領導,發表在8月25日線上版的《應用生態學雜誌》上。它被稱為首個研究亞洲果蝙蝠的同類研究。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大飛狐分佈在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和柬埔寨在內的國家。僅在馬來西亞,每年就有22,000只蝙蝠被合法獵殺,還有數量不明的蝙蝠被非法獵殺。在一份事先準備好的宣告中,愛潑斯坦表示,這種獵殺程度對該國蝙蝠的數量來說是不可持續的,並將摧毀這個生態上重要的物種。

關於其生態重要性,愛潑斯坦告訴 BBC,蝙蝠“吃水果和花蜜,這樣做它們會散播種子併為樹木授粉。因此,它們對熱帶雨林植物的繁殖至關重要。”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目前將飛狐列為“近危”,該名錄指出,該物種“數量正在顯著下降……因為在其大部分分佈範圍內,它因食物而被過度捕撈,並且由於其原生森林棲息地持續退化。” IUCN 的研究表明,飛狐種群數量“可能在 10 年內下降了不到 30%”。

愛潑斯坦和他的團隊發現,蝙蝠為了尋找食物會遠距離遷徙,並在棲息地之間遷徙數百公里。這常常使它們跨越國界。該物種在鄰國泰國受到保護,但在其他鄰近國家允許捕獵。

愛潑斯坦表示,使用計算機模型,大飛狐可能在短短六年內滅絕。

為了拯救馬來西亞的這一物種免於滅絕,愛潑斯坦和他的同事呼籲暫時禁止狩獵。根據野生動物信託基金的說法,“馬來西亞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部參與了這項研究,目前正在根據這項研究審查狩獵政策。”

圖片:大飛狐(Pteropus vampyrus),來自 維基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