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今天,九條幼年、劇毒的蛇在聖路易斯動物園的毒蛇室內安全地滑行,這要歸功於一項繁殖計劃,該計劃可能有助於拯救該物種免於滅絕,此前,狂熱的收藏家幾乎將其從自然棲息地中根除。
極度瀕危的眼斑山蝰(Vipera wagneri)有著漫長而問題重重的歷史。該物種最初由德國博物學家莫里茨·瓦格納於 1846 年進行科學描述,此後 140 年未見蹤跡,許多人認為該物種已經滅絕。
瓦格納最初將該物種描述為Vipera aspsis ocellatta,即該地區發現的另一種大型蝰蛇的亞種。隨後的科學家不同意瓦格納的評估,轉而認為該樣本實際上來自兩種相似的物種之一,即奧斯曼蝰蛇(V. xanthina)或亞美尼亞蝰蛇(V. raddei)。然而,這些科學家使用的是瓦格納的書面描述。1984 年,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生物學家 Göran Nilson 和 Claes Andrén 在德國亞歷山大·柯尼希博物館追蹤到了瓦格納的原始樣本。他們的物理檢查表明它既不是xanthina也不是raddei。他們提出了名稱V. wagneri(有時稱為Montivipera wagneri)。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在那時,問題仍然存在,wagneri在哪裡?這條一米長的蛇是已經滅絕了,還是仍然藏在伊朗的某個地方?
事實證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大約在 Nilson 和 Andrén 重新描述該物種的同時,一群德國昆蟲學家在一條道路上發現了一條活蛇——不是在伊朗,而是在邊境對面的土耳其東部。德國和法國的科學期刊於 1986 年釋出了這一訊息,並指明瞭地點。與此同時,對瓦格納原始標本的檢查表明,其原產地被錯誤地標記了。瓦格納一直在探索當時被稱為科爾基斯地區的區域,該區域今天包括伊朗、土耳其、喬治亞和俄羅斯的部分地區,並將蛇標記為錯誤的地點。事實證明,土耳其東部多岩石、潮溼的地區實際上是這條失蹤已久的蛇的家園。
但在隱藏了 140 年之後,重新發現使這條蛇成為了目標。正如 Nilson 和 Andrén 在 1999 年的蛇類保護研討會的主題演講 (pdf) 中寫道,“瓦格納蝰蛇是一種相當漂亮的蛇,一旦分佈被發現並廣為人知……許多毒蛇收藏家(主要是歐洲人)前往土耳其東部已知的山谷,收集了大量的蝰蛇。似乎許多懷孕的雌性從這個地點被帶走,大約十年前,很容易找到歐洲經銷商和水族館協會列出的該物種的新生兒出售。”
看到這種收集構成的危險,Nilson 和 Andrén 努力將該物種列入《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該公約禁止在沒有出口許可證的情況下進行該物種的國際貿易。但損害已經造成。2009 年,由於種群數量下降至少 80%,並且阿拉斯河上的一座新水壩威脅要摧毀蛇類棲息地的大部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眼斑山蝰列為“極度瀕危”。
所有這些都將我們帶到了今天。聖路易斯動物園為眼斑山蝰協調了一項物種生存計劃(基於美國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建立的計劃),其中包括幾個動物園之間的合作繁殖計劃。然而,飼養這些蛇的動物園並不多。聖路易斯是美國僅有的三家在其收藏中有該物種的動物園之一,並且它們擁有大部分:包括8 月 16 日出生的九條蛇,聖路易斯動物園在美國 28 條眼斑山蝰中擁有 23 條。該動物園已經有了飼養相關亞美尼亞蝰蛇的經驗,從眼斑蝰蛇繁殖中獲得的資訊應有助於改進其他設施的繁殖工作。
這種蛇在野外仍然處於極度瀕危狀態,這種情況可能在短期內不會改變。收藏家仍然重視這種蝰蛇,其本已狹小的棲息地面積仍然面臨著開發的威脅。
早在 1999 年,Nilson 和 Andrén 就曾質疑公佈眼斑山蝰的位置是否錯誤,這個問題在任何時候發現一個物種時都值得提出,尤其是在它具有經濟價值的情況下。他們認為科學價值超過了風險,他們寫道:“只有當我們知道物種的存在時,才有可能保護物種,只有當我們瞭解它們的生物學和分佈時,才能保護它們的棲息地和範圍。收集對於稀有物種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還有其他更嚴重的威脅,例如棲息地破壞[和]汙染。”
眼斑山蝰可能永遠無法像以前那樣在野外茁壯成長,但由於聖路易斯動物園和其他機構的科學家的工作,它們也可能不會滅絕。
圖片:馬克·瓦納,聖路易斯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