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行:亞洲熊膽非法貿易猖獗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根據一份來自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 International)的新報告,儘管國家和國際法律禁止或限制這種做法,但在亞洲12個國家,為傳統醫藥用途銷售熊膽的現象仍然十分猖獗。該組織是一個野生動物貿易監測網路。

膽汁,也稱為膽,是一種在肝臟中產生並儲存在膽囊中的液體,以幫助消化。亞洲傳統醫學使用膽汁或膽囊來“治療”各種疾病,包括癲癇、肌肉疼痛、瘀傷、喉嚨痛、脫髮和痔瘡,或“清理”肝臟。這些藥用聲稱都沒有科學依據,儘管膽汁的一種成分熊去氧膽酸(UDCA)被用於胃旁路手術和治療肝病。(商業藥理學 UDCA 的主要來源是牛。)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稱,熊膽最近也出現在非醫藥產品中,如洗髮水和葡萄酒。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在亞洲12個國家的傳統醫藥銷售點發現了熊膽,其中最顯著的國家是中國、馬來西亞、緬甸和越南。膽汁通常來自中國、日本、俄羅斯和寮國。其中一些熊是人工飼養的。另一些熊在野外被捕獲,然後被安置在“養熊場”中,在那裡它們通常被關在狹小的籠子裡,無法站立或移動,而它們的膽汁每天最多被抽取三次,透過插入膽囊的導管或注射器抽取。許多熊在這種狀態下被飼養多年,甚至十年。另一些熊則被殺死,它們的膽囊被取出。

這種貿易中最常用的兩種熊種是亞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馬來熊(Helarctos malayanus),這兩種熊都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 I,該公約禁止對這些動物、其部分或衍生產品進行國際商業貿易。這兩個物種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物種。

當地法律各不相同,一些國家,如中國,允許在其境內銷售熊膽,但所有跨境貿易均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禁止。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報告的主要作者凱特琳-伊麗莎白·弗利在一份準備好的新聞稿中說:“熊的身體部位和產品的猖獗非法貿易繼續破壞《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該公約本應是世界上監管跨境野生動物貿易的最有力工具。“亞洲黑熊和馬來熊都受到偷獵和非法貿易的威脅。對熊膽的需求是這種貿易背後最大的驅動力之一,如果熊的保護工作要取得成功,就必須減少這種需求。”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表示,絕大多數熊膽貿易都是非法的,而且所有這些貿易都威脅著亞洲熊種。該組織呼籲更好地執行現有法律,對那些被抓到“收集、銷售、購買、運輸或持有”熊的身體部位和衍生產品(如藥丸和粉末)的人處以更嚴厲的懲罰,並立即關閉任何地方發現的非法養熊場。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還尋求在中國和日本製定更嚴格的法律,為緬甸的熊提供更大的瀕危物種保護,並對俄羅斯熊膽來源進行更多研究,但本次報告未對此進行研究。

在中國,情況可能已經略有轉變,一家銷售熊膽的公司計劃在當地證券交易所上市,這引發了今年二月數千條Twitter抗議帖子。抗議活動沒有直接取得任何成果,但它們確實表明在中國,對養熊場的支援正在減少。去年,中國新華社報道稱,該國養熊場的數量已從 1990 年代中期的 480 家下降到 2010 年的僅 65 家。但這仍然意味著在這些養熊場中圈養著數千只熊——而且這種做法在那裡仍然是合法的。

 

照片:一隻亞洲棕熊被關在籠子裡,準備抽取膽汁。 ©TRAFFIC 東南亞。經許可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