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猴:另一種因傳統亞洲醫藥而面臨風險的靈長類動物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懶猴是生活在南亞的小型夜行性靈長類動物,由於非法野生動物貿易以及在傳統亞洲醫藥中的使用,它們的生存風險日益增加。

根據發表在《美國靈長類動物學雜誌》上的研究,每年有數千只懶猴被捕獲用於傳統醫藥。在柬埔寨等國家,人們認為食用懶猴肉可以治療麻風病。用懶猴製成的滋補品被宣傳為治療傷口和骨折,或幫助婦女在分娩後恢復體力的藥物。在斯里蘭卡,懶猴的身體部位被用來抵禦“邪眼”或施加詛咒。懶猴的眼淚也是愛情魔藥的成分之一。

懶猴也經常因寵物交易而被捕獲——儘管它們有毒的咬傷會導致過敏性休克,甚至人類死亡。該研究發現,大多數作為寵物出售的懶猴都已被拔掉了牙齒。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九種懶猴物種中,有兩種被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該名錄還列出了所有種群數量正在下降的物種。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CITES) 限制了八種懶猴物種的貿易,該公約限制了所有六種纖細懶猴(來自Loris屬)的銷售,並禁止交易三種蜂猴屬懶猴物種中的兩種(孟加拉蜂猴,N. bengalensis 和倭蜂猴,N. pygmaeus )。

研究發現,儘管斯里蘭卡、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和其他國家也透過法律保護這些靈長類動物,但懲罰措施很少且寬鬆。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懶猴在整個南亞和東南亞公開出售。

TRAFFIC東南亞的克里斯·謝潑德是該研究的作者之一,他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這些動物的公開貿易突顯了執法方面的嚴重不足——法律被野生動物交易商無視,他們顯然不怕法律的制裁。”

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夜行性靈長類動物研究小組的首席作者安娜·內卡里斯指出了捕捉和交易這些動物如此容易的另一個原因:“當被人類發現時,懶猴傾向於靜止不動,這使得它們特別容易受到傷害。”

照片:Dan Bennett拍攝的懶猴,來自Flickr,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