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項小小的成功被譽為保護世界上最大的水生蛙類——極度瀕危的的喀喀湖蛙 (Telmatobius culeus) 的保護工作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它們的原產國秘魯,圈養的青蛙首次產下了可育的卵,儘管由此產生的蝌蚪未能存活,但試圖拯救該物種的科學家們現在已經克服了一個“重大障礙”,丹佛動物園的區域主管湯姆·韋弗說,該動物園正在協助這個專案。
這些青蛙此前僅在 20 世紀 70 年代在布朗克斯動物園圈養繁殖過,當時產生的少量蝌蚪也死亡了。該動物園的成年樣本在 20 世紀 90 年代就已滅絕。
的的喀喀湖蛙具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其身體覆蓋著鬆散的皮膚褶皺,使其能夠透過從水中吸收氧氣無限期地在水下呼吸。該物種僅在南美洲最大的湖泊——的的喀喀湖附近被發現,橫跨秘魯和玻利維亞邊境,自 1971 年雅克·庫斯托的紀錄片首次引起世界關注以來,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這種青蛙成年後體重接近一公斤,體長超過 50 釐米,在科學家觀察到其最近三代種群數量估計下降了 80% 之後,於 2004 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與大多數瀕危物種一樣,的的喀喀湖蛙面臨的威脅包括棲息地喪失和汙染。但最嚴重的威脅是為了所謂的藥用目的過度捕撈青蛙,以“治療”各種疾病並增強男性效能力。與傳統中醫不同,“這對他們的文化來說是相對較新的,”韋弗說。“20 世紀 50 年代有一位醫生建議青蛙可以很好地治療肺結核。” 現在青蛙被食用,通常是在被放入攪拌機中製成當地人所說的“青蛙湯”之後。
丹佛動物園幾年前開始在秘魯開展保護工作,此後將該物種列為首要保護重點。他們做的第一件事之一是進行訪談,以 выяснить 為什麼人們要食用青蛙。“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醫療原因,”韋弗說。儘管動物園不想以美國人的身份進入並告訴秘魯人民他們的文化是“錯誤的”,“我們只是想告訴人們,我們正在幫助青蛙不至於滅絕,”韋弗說。
“我們的目標是進入,將動物圈養起來,看看我們是否可以在那裡繁殖它,”他說。這將建立一個保險種群,以防該物種在野外繼續減少。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丹佛動物園幫助設計並資助了利馬瓦奇帕動物園的兩棲動物展區。該展區旨在教育公眾瞭解南美洲兩棲動物的困境,並教導遊客他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拯救它們,其中包括一些野生捕獲的的喀喀湖蛙。
韋弗說,丹佛團隊於 2010 年 12 月來到利馬,幫助為展覽做最後的準備。“青蛙之前一直被儲存在實驗室中,溫度和 pH 值恆定,”韋弗說。但是在對展區進行了一些調整以稍微提高溫度和 pH 值之後,這些樣本開始繁殖。其中一隻青蛙產卵,孵化出了五隻蝌蚪。“我們確實失去了蝌蚪,但從兩棲動物生物學家的角度來看,讓他們產卵和繁殖是一個巨大的障礙,我們做到了,”韋弗說。“我們可以學習和複製,並希望達到弄清楚圈養繁殖的地步。”
為繁殖和蝌蚪存活創造合適的條件非常困難,因為不同兩棲動物物種成功繁殖所需的條件差異很大。“有時我們不知道物種是如何繁殖的,”韋弗說。“我們嘗試複製我們在其自然棲息地看到的情況,”但即使那樣也帶有一些猜測成分。
“我們可能沒有為蝌蚪提供完美的條件,”他說。“這是一個學習曲線。水可能太乾淨了。你必須找出合適的條件。” 他說,只有少量卵孵化表明他們已經很接近了,但還差一點。“蝌蚪存活了兩個星期,”他說。“下次我們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丹佛動物園將繼續協助圈養繁殖計劃,並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幫助調查的的喀喀湖及其周邊地區,以確定當地物種及其分佈範圍。他們還將尋找致命的壺菌的證據,這種真菌正在摧毀世界各地的兩棲動物種群,但尚未在的的喀喀湖蛙中發現,儘管已在附近的蟾蜍物種中發現。
照片:幼年的的的喀喀湖蛙,由丹佛動物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