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蛇、醜陋的生物、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以及來自瀕危邊緣的其他連結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本週新聞中的瀕危物種包括一種致命但極度瀕危的蛇、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和一朵受到嚴密保護的花。

一個關於新蛇的悲傷故事:一種美麗但極其危險的新蛇種在宏都拉斯被發現。這種新的棕櫚蝮蛇被命名為Bothriechis guifarroi,以紀念被暗殺的森林活動家馬里奧·吉法羅,他是一位前獵人和金礦礦工,於2007年因將忠誠從破壞森林轉向保護森林而被殺害。發現這種新蛇的研究人員建議將其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原因是該地區持續的棲息地喪失。

圖片來源:Josiah H. Townsend,賓夕法尼亞印第安納大學生物系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慶祝四十週年: 昨天,5月17日,是《瀕危物種法案》頒佈40週年紀念日。 這也是第八個年度瀕危物種日。 如果您錯過了,請別擔心,本週末仍有數十個瀕危物種日活動正在進行中。 點選此處查詢您所在地區的活動。

讓我們期待下一個40年: 即使在我們慶祝《瀕危物種法案》頒佈40週年之際,一些勢力仍在努力瓦解它。 最近,眾議院的13名共和黨人成立了一個“工作組”,以審查該法案的運作方式。 考慮到參與者包括臭名昭著的反環保主義者,例如華盛頓州的“Doc” Hastings,您不禁懷疑他們的真正意圖。

鴞鸚鵡失而復得: 紐西蘭極度瀕危的鴞鸚鵡Strigops habroptila)在我最喜歡的物種名單中名列前茅。 本週帶來了關於這些稀有不會飛的鸚鵡的好訊息和壞訊息。 壞訊息是一隻名叫紫紅的鴞鸚鵡已經死亡,使該物種的數量降至124只。 好訊息是,另一隻失蹤三個月的鴞鸚鵡已被找到。 更好的是,另一隻未知且可能未被計算在內的鴞鸚鵡可能就在附近。 鴞鸚鵡恢復計劃在其Facebook頁面上釋出了這個故事

醜陋即是美麗: 我和任何人一樣都犯了這個錯誤:推廣和關心更具吸引力和標誌性的瀕危物種比擔心瀕危的蛞蝓和其他不太美觀的生物更容易。 這就是醜陋動物保護協會的用武之地。 這個總部位於英國的喜劇表演專注於“大自然母親在審美上更具挑戰性的孩子們”。 由Simon D. Watt創立,這些活動(6月將舉辦一些)將鼓勵人們“收養”世界上一些不太可愛的瀕危物種。 祝大家好運!

黑衣人: 英國最稀有的花卉在本週的切爾西花展上展出時,將有全天候保鏢。 讓我們希望這不會是未來所有瀕危物種的歸宿。

本週之書: 我正在閱讀Jon Mooallem的一本優秀新書《Wild Ones: A Sometimes Dismaying, Weirdly Reassuring Story About Looking at People Looking at Animals in America》的一半。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張北極熊的照片,但它實際上是關於人類以及我們如何與野生動物和瀕危物種建立聯絡和互動。《Wild Ones》本週出版,已經獲得了高度讚揚。 我推薦它。

本週名人活動家: 由演員兼活動家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組織的藝術品拍賣會為環境和保護專案籌集了3880萬美元。 正如您所期望的迪卡普里奧為幫助老虎和大象所做的持續努力一樣,部分資金將用於保護野生動物和瀕危物種的倡議。 幹得好,萊昂納多。

好了,這次就到這裡。 要想了解本週更多關於瀕危物種的新聞報道,請閱讀《大眾科學》上的常規“滅絕倒計時”文章,在Facebook上“點贊”滅絕倒計時,或在Twitter上關注我。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