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睡病寄生蟲可能因已有一萬年未進行有性生殖而面臨滅絕

進化是好事,即使對於寄生蟲而言也是如此。

sleeping sickness parasite

圖片:Zephyris。CC BY-SA 3.0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像很多人一樣,我每年都會確保接種流感疫苗。這是因為引起流感的病毒一直在變異,產生需要新療法的新毒株。

非洲昏睡病的情況並非如此,這種疾病每年導致數千人死亡。昏睡病是由一種名為甘比亞錐蟲Trypanosoma brucei gambiense的寄生蟲引起的,可以透過舌蠅(舌蠅屬Glossina的物種)叮咬傳播給人類。疾病的症狀開始於發燒和疼痛,但最終可能包括缺乏協調性、精神錯亂、麻木,以及(儘管名稱如此)無法入睡。如果不加以治療,可能會導致器官衰竭、昏迷和死亡。

幸運的是,當藥物可用時,昏睡病的治療具有驚人的成功率。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長達兩年的感染後監測,治療本身也會造成損害和副作用,但它確實有效。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治療也不需要每年開發新藥,因為這種原生動物寄生蟲不像病毒那樣變異。它始終如一。事實上,根據本週發表在eLif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甘比亞錐蟲T. b. gambiense在大約10,000年的時間裡一直保持完全相同。

這是因為這種寄生蟲不進行有性生殖。每個個體基本上都是其他所有個體的克隆體。不僅如此,地球上每個甘比亞錐蟲T. b. gambiense寄生蟲顯然都是最初的甘比亞錐蟲T. b. gambiense寄生蟲的克隆體,後者在數千年前變異產生。

這種寄生蟲仍然會發生變異,但研究人員發現,它透過“複製和貼上”來自其他染色體的基因來修復劣質或突變基因,從而在染色體層面上拒絕任何新的突變。

正如該論文所提到的,無性繁殖生物體具有很高的滅絕風險,因為它們不會進化。研究人員寫道,這最終可能是甘比亞錐蟲T. b. gambiense的命運。事實上,該論文表明,之前在象牙海岸和布吉納法索檢測到的一種寄生蟲變種可能實際上已經滅絕,因為它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格拉斯哥大學的首席作者威利·威爾在向媒體發表宣告時表示,這篇論文可能有助於研究人員開發治療昏睡病的新方法。反過來,理論上甚至可能最終導致這種寄生蟲的滅絕。這種情況與今天幾內亞蠕蟲(麥地那龍線蟲Dracunculus medinensis)的情況並無太大不同,由於吉米·卡特總統基金會的努力,這種寄生線蟲接近滅絕,或者牛瘟,這種牛病在 2011 年被宣佈滅絕

人類造成的滅絕威脅正是本專欄存在的原因,這通常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極為罕見的是,滅絕是值得慶祝的事情。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最後一隻甘比亞錐蟲T. b. gambiense寄生蟲在地球上走到盡頭後,我們將會為此慶祝。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