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澳大利亞鳥類被宣佈滅絕,但有些本可以獲救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個科學家團隊評估了澳大利亞鳥類物種的健康狀況,宣佈六種數十年來未見的澳大利亞鳥類已經滅絕。團隊負責人斯蒂芬·加內特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本可以獲救。加內特是澳大利亞北領地查爾斯達爾文大學的熱帶知識教授。

消失的鳥類包括一個物種,即白胸繡眼鳥 (Zosterops albogularis),以及五個亞種:澳大利亞中部厚嘴草鷦鶯 (Amytornis textilis modestus)、蒂維島頭罩知更鳥 (Melanodryas cucullata melvillensis)、南方星雀 (Neochmia ruficauda ruficauda) 以及斑點鵪鶉鶇 (Cinclosoma punctatum) 和黑背鍾鵲 (Strepera graculinaashbyi) 的變種。

澳大利亞每十年對其鳥類物種進行一次審查。“十年前,當我們上次審查它們的狀況時,我們就擔心這些鳥類,”加內特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可悲的是,在過去的十年裡,沒有它們的蹤跡出現。” 根據研究團隊的說法,草鷦鶯和鍾鵲可能在 20 世紀初就消失了。繡眼鳥和鶇鳥一直被觀察到 20 世紀 80 年代,而知更鳥和雀類最後一次被看到大約在 20 年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六種鳥類都在歐洲殖民者抵達澳大利亞後滅絕。有些成為了入侵鼠類的美味佳餚。一種鳥類淪為森林砍伐的受害者。加內特告訴《大眾科學》,另一些鳥類在原住民的耕作方式被廢除或取代後消失了。

加內特說:“白胸繡眼鳥可能死於二戰期間抵達諾福克島的黑鼠的捕食。” 雖然毒殺入侵鼠類有助於拯救其他物種,如諾福克島綠鸚鵡 (Cyanoramphus cookii),但開始這項措施為時已晚,無法拯救繡眼鳥。

斑點鵪鶉鶇過去生活在阿德萊德附近的一大片桉樹林中,但加內特說,現在 90% 的森林已被砍伐。“鵪鶉鶇高度分散在不同的區域,最後一次見到它是在 1983 年左右的大型叢林大火期間,”他說。如果政府和志願者像保護另一種易受火災影響的珍稀物種——盔 honeyeater (Lichenostomus melanops cassidix)——那樣挺身而出保護它,這個物種本可以獲救,他補充道。

其中兩個物種在牛羊被引入該大陸後消失了。星雀需要靠近水的高草,但加內特指出,它的整個棲息地“在一個多世紀以來都受到綿羊和牛的 интенсивного 牧草”。“在乾旱時期,雀類的棲息地會被啃食殆盡。” 他說,像在約克角對類似的亞種所做的那樣,用柵欄圍起幾個地點本可以拯救南方星雀。“相反,最後的記錄是鳥類在城鎮中短暫出現一兩天然後消失,”他說。

厚嘴草鷦鶯面臨著類似的情況。他說,它的棲息地“尤其是在乾旱時期,受到了引進的兔子和牛的嚴重破壞”。更好地管理牛群和更早地撲殺兔子(現在兔子得到了更好的控制)本可以拯救鷦鶯。

原住民傳統習俗的改變導致了澳大利亞蒂維群島頭罩知更鳥的滅絕。原住民過去常常定期焚燒島上的灌木叢,以減少大型火災的可能性。根據北領地政府的說法,這些活動“在植被髮育階段和型別方面形成了生長鑲嵌,這為他們自己和他們獵殺的動物提供了多種食物來源和棲息地。” 但基督教傳教士的到來改變了這一點。“當 19 世紀傳教團抵達蒂維群島時,大多數原住民聚集在那裡,焚燒在很大程度上被放棄了,”加內特說。“如今,政府資助的原住民巡護員計劃正在重建火災鑲嵌,但對於知更鳥來說為時已晚。”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平原也由原住民焚燒維護,“但 19 世紀 30 年代綿羊和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導致了原住民土地管理的崩潰,”加內特補充道。這導致孤立的林地與其他的林地重新連線,因為以前被抑制的樹木自上次冰河時代以來首次重新生長。由於以前被距離隔離,黑背鍾鵲與另一個數量更多的亞種重新連線,並雜交滅絕。

這六種鳥類將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和自然資源紅色名錄列為“推定滅絕”。在過去 100 年裡,澳大利亞已有 30 種鳥類滅絕。

照片:南方星雀博物館標本,由斯蒂芬·加內特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