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本週決定不制定任何新的國際貿易限制來保護五種瀕危鯊魚物種,所有這些物種都因其在中國美食魚翅湯中的用途而備受推崇,或者,正如我所說的那樣,“碗裡的滅絕”。
魚翅湯對於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來說尤其令人反感,因為鯊魚“割鰭”仍然是世界上最具爭議的狩獵或捕魚活動之一。鯊魚被捕獲,它們的鰭被切掉,身體(不受重視)被丟回海里——通常還活著,在那裡它們遭受可怕的死亡。
被拒絕保護的鯊魚包括三種瀕危雙髻鯊(扇形、大錘頭鯊和平滑雙髻鯊)、遠洋白鰭鯊和棘角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提案本應將這些物種新增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該附錄對如果貿易不受嚴格控制就將面臨滅絕威脅的物種施加非常嚴格的進出口限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CITES再次未能聽取科學家的意見,”野生動植物貿易監測網路TRAFFIC International的全球海洋專案協調員格倫·桑特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今天不將所有這些鯊魚列入名單的決定對這些物種來說是一場保護災難。在某些地區,這些鯊魚的種群數量下降了 90% 以上,其中許多是非法捕獲的,註定最終會進入魚翅貿易。它們因其高價值而被盯上。”
根據海洋保護組織Oceana最近的一份報告,香港每年進口多達1000萬公斤魚翅,相當於多達7300萬條鯊魚。漁民從 87 個不同國家進口的魚翅,每個可以賣到 1300 美元以上。反過來,魚翅湯每碗售價超過 100 美元。
海洋保護組織Oceana漁業活動經理伊麗莎白·格里芬在準備好的宣告中說:“國際魚翅貿易是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正在將許多鯊魚物種推向滅絕的邊緣。” “雙髻鯊主要因其魚鰭而被捕撈。雙髻鯊魚鰭是香港市場上交易最常見的魚翅之一。這些鯊魚物種受到國際消費者對魚翅湯需求的威脅。”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成員國確實同意將一種鯊魚物種——鼠鯊新增到附錄二中。“鼠鯊終於獲得了它們迫切需要的貿易保護,”海洋保護組織Oceana野生動物科學家麗貝卡·格林伯格說。“如果沒有貿易限制,這些鯊魚物種將被推向滅絕。海洋、生計和當地經濟都依賴於這些物種。”
上週,日本和其他成員國辯稱,這將損害較貧窮的經濟體,因此一項旨在提高鯊魚貿易透明度的早期提案也被否決。
圖片:一名 NOAA 探員正在清點沒收的魚翅,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