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那些一生都在樹上度過的靈長類動物,在樹木被砍伐後往往難以生存。可悲的是,這種情況正在印度東北部發生,那裡是世界上最稀有猿類之一的森林棲息地正在迅速消失。由於森林砍伐、狩獵和政府的忽視,西白眉長臂猿(Hoolock hoolock)在過去 25 到 30 年裡,數量估計減少了 90%,使其未來岌岌可危。
西白眉長臂猿“非常容易受到棲息地喪失的影響”,專門致力於該物種保護的唯一組織 HURO 專案的創始人兼執行主任弗洛裡安·馬涅說。“它們不適應退化的森林,在地面上行走也不舒服,在那裡它們受到野生和家養動物以及疾病的威脅,而且由於它們洪亮的鳴叫聲,很容易被定位和捕獵。”
白眉長臂猿洪亮的鳴叫聲曾經在印度東北部的七姐妹邦(梅加拉亞邦、阿薩姆邦、米佐拉姆邦、特里普拉邦、阿魯納恰爾邦、曼尼普爾邦和那加蘭邦)以及鄰國孟加拉國和緬甸很常見。如今,許多曾經迴盪著它們叫聲的地區都異常寂靜。《Newmai News Network》最近的文章對這種消失感到惋惜,儘管他們不準確地將該物種稱為“黑猴子”,這是曼尼普爾語單詞 yongmu 的字面翻譯,而 yongmu 是該物種的當地名稱(實際上只有該物種的雄性是黑色的)。白眉長臂猿經常被誤認為是猴子——這是一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的錯誤,因為它們只有大約 60 釐米長,重量不到 10 公斤——儘管它們實際上是小型猿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白眉長臂猿受到印度法律的保護,但馬涅表示,這並沒有轉化為多少實際的保護。他稱印度東北部“完全不穩定”,這種情況導致了森林砍伐和野生動物的流失。“暴力煽動、獨立或自治要求、民族衝突和軍事行動在整個東北部都很常見,”他說。“這種情況不允許進行妥善規劃的發展,並不斷干擾當局的專案和行動。因此,在一種近乎無政府狀態的情況下,邦政府主要忽視野生動物保護,而非政府組織通常沒有權力或腐敗。”
儘管馬涅表示,他對梅加拉亞邦的西白眉長臂猿持樂觀態度——HURO 專案在那裡運營著一個長臂猿救援中心,並致力於對當地人進行有關該物種的教育——但在其他六個邦和印度境外,該物種的處境十分危急。“我去年親自去了特里普拉邦、那加蘭邦、米佐拉姆邦和曼尼普爾邦,以評估這些邦的情況,但不幸的是,結果並不樂觀。在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和米佐拉姆邦的任何地方都發生了大規模的狩獵活動,而當局沒有任何控制,長臂猿通常被殺死和食用,沒有任何區別或控制。這些地方大多非常偏遠,不受政府控制,教育設施落後,社會系統支離破碎。”
由於面臨如此多的威脅和如此劇烈的人口下降,馬涅表示,每一隻猿都對該物種的生存至關重要。長臂猿大約在 10 歲時才達到性成熟,此時它們會建立終身的一夫一妻制關係。如果一隻長臂猿的配偶被殺死,它可能永遠不會再配對。像許多靈長類動物一樣,該物種的繁殖速度也很慢。雌性每兩到三年才生育一次,一生最多生育四到五隻後代。最重要的是,許多長臂猿甚至可能沒有機會繁殖。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靈長類動物專家組的資料,棲息地破碎化已將許多動物隔離成小於 20 只的群體。在一些偏遠地區,只剩下單獨的長臂猿。
馬涅表示,HURO 得到了印度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援,特別是來自議會議員和動物保護活動家馬內卡·甘地的支援,但在梅加拉亞邦和其他地方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他希望政府和其他國際組織能夠迎接挑戰,建立新的救援中心,制定野生動物保護意識計劃以遏制狩獵,執行現有法律,並採取更多措施保護剩餘的森林免遭砍伐用於木材和農業。
HURO 專案的大部分資金來自英國的阿斯皮納爾基金會,目前照料著 10 只長臂猿,這是世界上該物種最大的圈養種群。您可以在最近的這段影片中看到救援中心,並聽到長臂猿獨特的鳴叫聲和哭聲
順便說一句,西白眉長臂猿的困境並非個例。外形相似且略微不那麼稀有的東白眉長臂猿(H. leuconedys)也面臨著與西白眉長臂猿相同的威脅。觀看印度野生動物信託基金會的這段影片,瞭解在其餘森林棲息地被砍伐後,從一小片樹林中營救了幾隻東白眉長臂猿的情況
此前在“滅絕倒計時”系列中
圖片由 Sumeet Moghe 透過 Flickr 提供。根據 Creative Commons 許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