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盜獵接近15年來的最高水平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和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Traffic) 的一份新報告(PDF),來自亞洲的旺盛需求已將犀牛盜獵推至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該報告於上週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會議上釋出。

犀牛角在中藥中被視為珍品,被吹捧為壯陽藥和治療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的藥物。

根據該報告,2008 年南非和辛巴威至少有 162 頭犀牛遭到非法獵殺。2009 年前六個月又有 62 頭犀牛被盜獵。僅這兩個國家在此期間的平均盜獵數量為每月 12.4 頭犀牛,是 2000 年至 2005 年非洲大陸每月平均盜獵 3.5 頭犀牛(六年期間總計 252 頭犀牛)的三倍多。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除了盜獵之外,報告還發現,在南非合法的狩獵運動中作為戰利品收集的犀牛角也流入了非法市場。

從歷史上看,許多被盜獵的犀牛角最終流向中東,在那裡它們被製成儀式匕首的柄。但亞洲醫藥,特別是越南,現在似乎正在驅動非法貿易。報告指出:“運往亞洲目的地的非法犀牛角貿易正在推動這種殺戮,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越南、中國和泰國國民持續參與從非洲非法採購和運輸犀牛角。” 報告將大部分此類活動歸咎於有組織犯罪。

非洲的犀牛數量一直在上升,但這些組織表示,盜獵活動的增加是一個“主要關切”,他們呼籲加強執法,更好地保護野生犀牛,並改進對合法狩獵運動中獲得的犀牛角的追蹤。

南部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在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近危物種,種群數量約為 17,000 頭。黑犀牛(Diceros bicornis)被列為極危物種,種群數量接近 4,000 頭,高於 20 年前的 2,500 頭。

圖片:白犀牛,來自維基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