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二十年前,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僅有 50 只黑金絲猴 (Rhinopithecus bieti)。今年一月的一項調查顯示,這個數字已驚人地增長到 700 只。現在,對中國境內猴子其他種群的進一步調查給我們帶來了更多好訊息:根據新華社報道,這個瀕危物種的總數量已從 2006 年的不足 2,000 只增加到今天的 3,000 多隻。
自然保護協會的科學家龍勇誠——因其研究中國靈長類動物的工作而被暱稱為“猴王”——在法國科學家的幫助下,調查了黑金絲猴的種群數量。他告訴新華社,近年猴子數量的激增歸功於多年來與當地居民的合作,這些人過去常常為了猴肉和厚重的皮毛而獵殺猴子。“我們正在提供資金和培訓,以幫助獵人,通常是社群中最貧困的成員,轉行從事其他生計,”他說。
大多數猴子——超過 1,800 只——生活在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那裡的猴子數量已從 1987 年的僅 200 只增長起來。不幸的是,保護區內也有 70,000 名人類居民,其中許多人生活貧困。該地區許多飢餓的偷獵者已知會設定捕捉麝的陷阱,但反而會捕獲猴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雖然種群數量的激增表明保護工作正在奏效,但猴子們遠未脫離險境。自 1994 年以來,由於棲息地喪失,該物種的三個種群已經消失,其餘的猴子彼此隔離在 18 個亞種群中,其中許多亞種群可能缺乏足夠的動物數量以實現長期生存。該物種已適應海拔高達 4,700 米的雲杉-落葉松高海拔森林——這是有記錄以來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最高海拔——隨著人類人口的增長,它們幾乎沒有地方可以遷移。
白馬雪山保護區負責人告訴新華社,當地居民為保護瀕危猴子做出了“犧牲”,並且“更多的補償和支援”將為他們未來這樣做提供更大的動力。
罕見的黑金絲猴手繪圖,作者:Franziska Bauer。已獲得 Creative Commons 許可使用
先前在“滅絕倒計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