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日本兔不再列為瀕危物種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每日電訊報》報道,日本已將稀有的、夜間活動的、島嶼棲息的奄美黑兔(又名琉球兔,Pentalagus furnessi)從其瀕危物種名單中移除。這種兔子僅在偏遠的奄美大島和德之島上被發現,這兩個島嶼是琉球群島的一部分,位於日本大陸以南約 350 公里,沖繩以北 300 公里。它們受到法律保護已近一個世紀,最初是為了應對過度捕獵。近幾十年來,它們遭受了棲息地喪失以及狗、貓和入侵的印度獴(Herpestes javanicus)的捕食,其中 30 只獴於 1979 年被引入奄美大島以控制毒蛇數量。(琉球群島上至少生活著四種毒蛇,統稱為habu。)到 1999 年,估計有 5,000 至 10,000 只獴棲息在該島上,嚴重破壞了當地的動物群。

《每日電訊報》沒有提及日本為何將奄美兔從瀕危物種名單中移除,這通常是種群恢復的跡象。日本環境省未回覆置評或資訊請求。

奄美兔在數百萬年前與其他亞洲兔分化出來,並被描述為“活化石”。與其他大多數兔子物種相比,它的耳朵和腿更短,鼻子更長,並且具有非典型的深黑色-紅色皮毛。有趣的是,該物種沒有尾巴。日本兔比普通的北美棉尾兔略大,最長可達 50 釐米,重 2 公斤。行為也使它們與其他許多物種區分開來:它們傾向於過更孤獨的生活,而不是成群結隊地生活。奄美兔媽媽甚至會將幼崽(一年只出生一到兩次,通常一次一隻“小貓”)封在地下洞穴中,可能是為了保護它們免受蛇的侵害。它們似乎只在幼林或成熟的森林中茁壯成長,而這兩種森林都因伐木以及商業和住宅開發而日益減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日本於 2005 年開始努力控制奄美大島上的獴種群。希望將奄美黑兔從日本瀕危物種名單中移除是該領域取得成功的跡象。該兔子在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仍然被列為“瀕危”物種。

[2013 年 1 月 22 日更新:日本環境省最終確認,正如《每日電訊報》報道的那樣,奄美兔並未從其瀕危物種名單中移除(儘管它沒有出現在他們自己的受威脅物種列表中)。]

圖片:一張 1972 年的郵票,描繪了罕見的奄美兔,來自 Stampcommunity.org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