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食魚鱷是世界上最大的鱷魚物種之一,也是最稀有的物種之一。由於僅剩下幾百只,極度瀕危的食魚鱷 (Gavialis gangeticus) 在其位於印度和尼泊爾的剩餘河流棲息地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
食魚鱷曾經很常見,但在 20 世紀早期因其皮革而被獵殺至瀕臨滅絕。從那時起,數百隻人工飼養的食魚鱷被放生到河流中,但存活率一直很低,這可能是因為對該物種知之甚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去年,100 多隻食魚鱷在印度神秘死亡。 雖然死亡原因從未得到確鑿證實,但當時的科學家推測它們死於痛風(尿酸積聚,一種廢物),這是由腎功能衰竭引起的,而腎功能衰竭本身是由暴露於印度汙染河流中的有毒化學物質引起的。
現在,尼泊爾的科學家們正試圖儘可能多地瞭解他們國家的食魚鱷,以便他們能夠制定一項計劃,防止這種日益稀有的物種永遠消失。
該專案於幾周前啟動,當時尼泊爾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尼泊爾分會合作,為 14 只食魚鱷安裝了 RFID 標籤,並將它們重新放生到拉普蒂河中。 世界自然基金會尼泊爾分會的保護生物學家林詹·什雷斯塔表示,該專案計劃持續到 12 月,將收集關於食魚鱷棲息地和行為的資訊。
什雷斯塔說,“棲息地退化、過度捕撈和水汙染”是尼泊爾食魚鱷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什雷斯塔說:“無線電標籤用於定位放生的食魚鱷的位置。” 一旦定位,監測人員將記錄食魚鱷的 GPS 位置。 法國環保非政府組織 Awely 的專案經理安託萬·卡迪說:“我們必須使用定向天線手動定位每個標籤。” 他正在為該專案提供技術援助。 “這種方法比衛星跟蹤便宜,並且使我們有機會跟蹤鱷魚的行為。”
卡迪說,該團隊將嘗試每天定位食魚鱷,直到七月季風季節開始,“然後在雨季盡力而為”。 他指出,研究人員將在九月再次加大力度,以評估季風洪水對不斷縮減的種群的影響。
卡迪認為,季風季節可能會將食魚鱷從尼泊爾較清潔的河流驅趕到印度,在那裡它們可能面臨更大的威脅。 他說:“它們每天都被向下遊推動……幾個月後,它們無法避免越過水壩,最終到達印度,在那裡,尼泊爾已知的所有威脅都更加重要和強烈。”
圖片:© Sanjib Chaudhary/世界自然基金會尼泊爾分會。 經許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