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獵和棲息地喪失正在對婆羅洲雲豹造成影響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婆羅洲雲豹(Neofelis diardi)於2006年首次被確認為獨立物種時,它幾乎立即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列為“易危”物種。僅僅四年後,來自婆羅洲島上三個國家之一,也是我們最少聽說的國家汶萊的證據表明,這種珍稀貓科動物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可能很快會將其進一步推向滅絕的邊緣。

根據《汶萊時報》的兩篇獨立報道,婆羅洲雲豹正受到盜獵森林砍伐的雙重嚴重威脅,森林砍伐正在摧毀它們的棲息地。

我們經常聽到關於婆羅洲森林砍伐與猩猩有關的新聞,這些新聞通常來自控制該島近四分之三的印度尼西亞。汶萊僅佔婆羅洲的1%,約5700平方公里。然而,我們很少聽到關於汶萊物種的新聞,因為這個國家對媒體不太友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根據汶萊《野生動物保護法》,獵殺雲豹或出售其身體部位已屬違法,但汶萊達魯薩蘭大學(U.B.D.)的野生動物專家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人們要麼不知道這項法律,要麼根本不在乎。“一些當地獵人告訴我,他們會獵殺雲豹,然後以數千美元的價格出售它們的皮,”該大學的Ang Lee Bian告訴《泰晤士報》。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的處罰是一年監禁和2000美元的罰款。該法案很少被執行甚至宣傳,其年代早於婆羅洲雲豹的科學發現,仍然將其稱為相關物種,即名稱相似但更簡單的“雲豹”(N. nebulosa),但實際上婆羅洲根本不存在雲豹。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說法,婆羅洲雲豹因其毛皮和牙齒(貓科動物中最大的)而備受重視,而它們的骨骼則被用於傳統亞洲醫藥。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稱,在中國、緬甸(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尼泊爾和泰國都發現了出售雲豹皮的情況。

與此同時,婆羅洲雲豹的大部分森林棲息地正在被砍伐,既為了非法木材,也為了給棕櫚樹種植園(通常也是非法的)騰出空間,迫使雲豹更接近人類居住地,甚至進入人類居住地。有人在人口稠密的穆金拉比地區觀察到一隻這樣的雲豹,白天曾多次發現它的蹤跡。“這種動物是夜行動物,”汶萊達魯薩蘭大學高階講師約瑟夫·查爾斯告訴《泰晤士報》。“如果它們來到某個地方[社群],要麼是餓了,要麼是無法在任何地方平靜地睡覺[或者]受到了非常大的干擾。”

婆羅洲雲豹生活在婆羅洲和附近的蘇門答臘。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