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的穿山甲:非法貿易使所有 8 種鱗片食蟻獸瀕臨滅絕

丹·查倫德回憶起他第一次看到有人吃穿山甲的情景。為了研究這種小型哺乳動物(通常被稱為鱗片食蟻獸)的消費者需求和非法貿易,2012 年他身處胡志明市的一家餐館。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丹·查倫德回憶起他第一次看到有人吃穿山甲的情景。為了研究這種小型哺乳動物(通常被稱為鱗片食蟻獸)的消費者需求和非法貿易,2012 年他身處胡志明市的一家餐館。為了幫助他的研究,查倫德與這家餐館的老闆交了朋友,這家餐館以供應穿山甲而聞名,但他沒想到會在那裡遇到顧客點餐。“這傢伙點穿山甲只是因為他買得起,”查倫德說,並指出這個人為了這隻動物支付了 600 到 700 美元。“一位朋友向他推薦了它。”

餐館老闆用袋子拿出一隻穿山甲,將這隻活的動物傾倒在顧客的桌子上,它蜷縮成一個防禦性的球,這既保護了它們,也註定了它們的命運。“他們非常努力地想把它展開,因為它們是非常強壯的動物。我很快意識到這隻生物已經完了,我幾乎無能為力來干預。”幾分鐘後,這隻動物被殺死、烹飪並吃掉了。

這只是眾多案例之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飆升的貿易

沒有人確切知道每年售出多少隻穿山甲,但可能數量在數萬只。幾乎所有這些貿易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下都是非法的,該公約禁止所有亞洲物種的貿易,並嚴格限制四種非洲物種的貿易。不幸的是,國際和國內的保護措施對於阻止這一趨勢幾乎無濟於事。

從野外偷獵穿山甲並不難。像犰狳一樣,這種小型鱗片哺乳動物在受到威脅時會蜷縮成緊湊的小型裝甲球。這種防禦性適應對任何有牙齒和爪子的動物都有效,但對人類的手來說幾乎毫無用處。當偷獵者在樹上發現穿山甲或將其從洞穴中燻出來時,他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動物蜷縮起來,以便他抓住它並塞進袋子裡。

之後,穿山甲就變成了唾手可得的利潤。從它們在非洲和亞洲的各種棲息地,這些動物——鯪鯉目中唯一的成員——被非法運往中國和越南,它們的肉被認為是美味佳餚,它們的鱗片因其在傳統醫學中的用途而受到重視。(與犀牛角一樣,鱗片由角蛋白製成,在醫學上毫無用處。)

隨著偷獵使所有八個物種變得越來越稀有,穿山甲肉和鱗片的價格也隨之飆升。上個月,印度海關官員查獲了85 公斤穿山甲鱗片——代表約 300 只動物——價值超過 84,000 美元。類似的大量查獲穿山甲鱗片、肉甚至活體動物的事件似乎每隔幾周就會發生一次。

在貿易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物種生存委員會新成立的穿山甲專家組上個月在新加坡舉行了首次會議,討論如何保護這些鮮為人知的生物。“這次活動是穿山甲保護的一個里程碑,”該小組聯合主席、在英國肯特大學研究穿山甲貿易的博士候選人查倫德說。“這是穿山甲研究人員、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遺傳學家、社會科學家和動物學家首次齊聚一堂,為未來十年保護穿山甲規劃前進的道路。”

未來十年對於穿山甲來說可能至關重要。會議上提出的研究結論是,由於非法貿易,所有八種穿山甲物種的數量都在下降,所有物種的威脅都在升級。專家表示,一些物種——尤其是中華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和馬來西亞的巽他穿山甲 (M. javanica)——可能很快面臨滅絕。“穿山甲貿易的首要敘事是,至少在過去 20 年裡,中國穿山甲的數量急劇下降,”查倫德說。“因此,有人認為貿易隨後向南轉移到以前被稱為印度支那的地區——寮國、越南、緬甸,一直到泰國和馬來西亞半島。現在很多貿易都來自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但與此同時,一個更現代的趨勢是,來源已經西移。現在有來自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的貿易。”與此同時,中國在非洲的存在增加給那裡的穿山甲物種帶來了壓力。

會議上的報告討論了非法貿易的功能以及穿山甲生態學、評估野外種群的技術、畜牧業(由於穿山甲特殊的昆蟲飲食,該物種非常難以圈養)以及減少消費者需求的方法。所有資訊現在都將彙編成一份保護行動計劃,查倫德說該計劃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

採取行動的時候到了

他說,行動計劃將採取“多方面的方法”。“穿山甲在主要市場的價格正在上漲,這可能歸因於稀缺性。我們想做的事情之一是減少對穿山甲的需求,包括對其肉和鱗片的需求。”他們希望透過提高認識並嘗試找到使穿山甲更具魅力的方法來實現這一目標——對於看起來像松果和洋薊的混合體的生物來說,這不一定是一項容易的任務,但查倫德認為這是可以做到的。“它們對我來說存在於這樣一個空間,在那裡,根據你的觀點,它們要麼是可愛、甜美和惹人喜愛的生物,要麼就不是。它們沒有大眼睛,它們不適合擁抱。”

行動計劃還將嘗試確定八個物種當前的棲息地據點,以便可以實施實地保護措施。“我們需要核實這些據點,然後建立保護區並加強執法,”查倫德說。該小組還希望開發新的方法來準確計算穿山甲種群數量,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因為這些動物既是獨居的又是夜間活動的。

查倫德指出,行動計劃需要大量的實際行動來跟進。“我們需要在消費國提高對該物種保護困境和正在發生的情況動態的認識。我們還需要作為一個專家組為我們的研究籌集資金。我們需要更多地瞭解東亞市場的消費情況。我們需要更多地瞭解穿山甲的生態學、更多地瞭解它們的生物學以及更多地瞭解它們的種群生存能力和據點。”專家組已發出呼籲,徵集志願者、資訊和捐款,以幫助實現所有這些目標。

不過,查倫德表示,對於某些穿山甲物種來說,時間不多了。“從我們現有的證據來看,所有穿山甲物種似乎都在減少,有些物種減少得更急劇——有些物種比其他物種更接近滅絕。我們需要採取行動,而且我們需要現在就採取行動。”

圖片(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長尾穿山甲,作者:Burt Wursten,來自Flickr緬甸籠子裡的穿山甲,作者:Dan Bennett,來自Flickr印度穿山甲,作者:Madhusudan Katti,來自Flickr穿山甲湯 © TRAFFIC。在中非共和國路邊出售的樹穿山甲,作者:John Friel,來自Flickr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