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油是 14 頭小矮象中毒事件的罪魁禍首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1月25日,婆羅洲的野生動物官員首次遇到一頭三個月大的小矮象時,他被死亡包圍了。他的象群中有四名成員躺在他周圍的地上,身體冰冷而血跡斑斑。小象用鼻子蹭著死去的母親,試圖讓她站起來喂他。

可悲的是,這四頭死象不是第一批,也不是最後一批。當月已經發現了六具屍體,腐爛的屍體位於婆羅洲東北部的拉拉山森林保護區。接下來的幾天又發現了四具屍體。初步調查顯示,死象都患有嚴重的出血和胃腸道潰瘍,很可能是中毒引起的。

這 14 頭死亡代表了全球婆羅洲小矮象(Elephas maximus borneensis)總數的約 1% 的損失,據估計全球總數在 1,000 到 1,500 頭之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與每天因象牙被偷獵的大象不同,這些體型較小的動物很可能是因為它們太靠近高利潤的商業棕櫚油種植園而死亡的,這些種植園已經取代了婆羅洲的許多森林。眾所周知,種植園工人會為包括大象在內的“害蟲”動物留下毒藥。早在 2009 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就警告說,小矮象因攝入這些毒藥而死亡。至少有兩個種植園和幾家商業伐木企業環繞著拉拉山。發現死象的地區也計劃被改造成種植園。

棕櫚油是一種廉價的成分,用於世界各地的食品和化妝品中。棕櫚油種植園——也取代了猩猩和其他物種的棲息地——在婆羅洲和鄰近的蘇門答臘島各地湧現。為了給它們騰出空間,古老的雨林被燒燬,通常是非法的。在一些地區,森林砍伐率已達到 90% 或更高。這些種植園不僅破壞了大象的棲息地和遷徙走廊,還構成了次要威脅:大象喜歡吃棕櫚樹果實,這種飢餓感使動物與種植園工人不斷發生衝突。印度尼西亞對棕櫚油的需求也正在摧毀雨林並加劇氣候變化。

小矮象,身高約 2.5 米(並非都比它們的大陸表親矮很多),鼻子較短,尾巴較長,只生活在婆羅洲的東北角,那裡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印度尼西亞和汶萊控制著該島的其餘部分。)這些大象在歷史上曾被認為是 17 世紀家養象群的殘餘,但 2003 年進行的 DNA 測試表明,它們實際上是一個基因上獨特的亞種,在 30 萬年前與其他亞洲象分化出來。

這頭三個月大的中毒倖存孤兒,現在被命名為“Kejora”,簡稱“Joe”,正在洛克威野生動物園被撫養長大,在那裡他看起來很健康。沙巴基金會是該地區最大的伐木企業,表示正在與政府合作調查大象死亡事件。與此同時,野生動物官員正在該地區搜尋更多死象,這很可能,因為象群通常包括數十隻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呼籲加強對沙巴森林景觀的保護,並制定長期計劃來保護小矮象和生活在該地區的其他物種。

人們經常問我:“我能做些什麼來保護瀕危物種?” 在這個特殊案例中,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避免所有含有棕櫚油的食品和化妝品。雖然有些棕櫚油是以可持續方式種植的,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數都不是。棕櫚油以很多不同的名稱出現,因此將其從您的購物清單中剔除可能很困難。澳大利亞網站Say No to Palm Oil擁有最好的資訊。

圖片來源:沙巴野生動物局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