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兩難的境地:最後一搏旨在拯救瀕臨滅絕的北方白犀牛——但為時已晚了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作為拯救這個近乎滅絕的亞種的最後一搏,世界上僅存的八隻北方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中的四隻,幾十年來首次在非洲生活。

世界上僅存八隻北方白犀牛,直到最近都處於圈養狀態。兩隻生活在美國聖地亞哥野生動物園。還有六隻居住在捷克共和國的德武爾·克拉洛韋動物園;其中四隻動物在週日被裝箱空運到肯亞,人們希望在它們的自然環境中生活能夠激發它們的繁殖能力。

北方白犀牛被認為在野外已經滅絕,自 2007 年以來就再也沒有在圈養之外被發現過,當時僅報告過一次目擊事件。像所有犀牛物種一樣,它們的種群被猖獗的盜獵所摧毀,為了它們的犀角,犀角在傳統亞洲醫學中被珍視,並在中東被用作裝飾性的匕首鞘。北方白犀牛也生活在受蘇丹金戈威德民兵襲擊困擾的地區,這使得保護最後的野生種群幾乎不可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那麼,為什麼要將這些犀牛送回非洲——又為什麼要現在送回呢?送回肯亞的犀牛包括一頭 20 歲的雌性犀牛,名叫納金,它是最後一頭生育過的北方白犀牛,儘管那已經是 2000 年的事了。根據Sowetan的一份報告,德武爾·克拉洛韋動物園的官員希望“雌性犀牛的激素水平在非洲能夠恢復正常,從而提高繁殖的機會。”

“我們計劃給剩餘的具有繁殖潛力的個體最後一次機會,讓它們在野外安全的地方進行正常和規律的繁殖,”動物園園長達娜·霍萊科娃告訴BBC 新聞

並非所有人都認為此舉是個好主意。“在此時此刻轉移它們毫無意義。這太少,也太遲了,”聖地亞哥野生動物園的哺乳動物館長蘭迪·裡切斯告訴美聯社。

在這一點上,維持北方白犀牛作為一個獨立的物種幾乎沒有希望。即使轉移到肯亞的兩隻雌性犀牛最終確實生育了,它們也可能與其表親亞種南方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雜交。現在的目標是傳遞北方犀牛的基因,這可以為南方表親提供急需的對采采蠅傳播疾病的抵抗力。事實上,根據國際犀牛基金會的說法,雜交這兩個亞種是“保留其遺傳物質的唯一剩餘的選擇”。

犀牛是否會對它們的“自然”環境做出反應還有待觀察。在四隻被遣返回國的犀牛中,兩隻雌性和一隻雄性都是在圈養條件下出生的。

運輸這四隻犀牛的資金由澳大利亞高盛集團副主席阿拉斯泰爾·盧卡斯捐贈。費用尚未公開,儘管保護犀牛免受偷獵者侵害的安保費用每年將約為 9 萬美元。

圖片:在德武爾·克拉洛韋動物園圈養的北方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圖片來源:Wikipedi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