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瀕危邊緣的新聞:塔斯馬尼亞惡魔、波多黎各鸚鵡和南方露脊鯨的好訊息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並非所有關於瀕危物種的故事都是可怕的。有時壞訊息中也摻雜著一些好訊息。雖然這些故事都不值得在街上跳舞慶祝,但每一個都至少值得稍微慶祝一下。

塔斯馬尼亞惡魔 DNA

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其他機構的科學家們已經完成了對兩隻塔斯馬尼亞惡魔Sarcophilus harrisii)的基因組進行測序,他們希望這項研究能夠幫助開發一種方法,以保護該物種免受致命的傳染性癌症——惡魔面部腫瘤病(DFTD)的侵害。被測序的兩隻惡魔都患有 DFTD,但其中一隻,名為塞德里克(Cedric)的雄性,在死於第三種病毒株之前,曾對兩種不同的病毒株表現出抵抗力。塔斯馬尼亞惡魔已經顯示出非常低的遺傳多樣性(該團隊透過分析來自島上約 175 只其他惡魔的一些遺傳標記證實了這一點),因此希望這項研究可以幫助保護團隊保護那些也可能對某些 DFTD 毒株表現出抵抗力的動物。自從 10 多年前首次觀察到 DFTD 以來,已有超過 70% 的塔斯馬尼亞惡魔死於該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此前在“滅絕倒計時”中,“一線希望”:塔斯馬尼亞惡魔種群可能對致命的面部腫瘤疾病具有免疫力

露脊鯨重返紐西蘭

一個多世紀以來,南方露脊鯨(Eubalaena australis)首次返回紐西蘭大陸海岸附近的祖傳產犢地。歷史記錄表明,曾經有 30,000 頭露脊鯨從遙遠的亞南極島嶼遷徙到大陸,每年在那裡產仔,但動物的集中使它們成為誘人的狩獵目標,整個種群都被消滅了。

俄勒岡州立大學海洋哺乳動物研究所副所長斯科特·貝克(Scott Baker)在一份準備好的新聞稿中說:“我們使用 DNA 分析來證實,現在有七頭鯨魚在亞南極島嶼和紐西蘭大陸之間遷徙。”貝克是發表在《海洋生態進展系列》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的作者之一。

白化座頭鯨返回澳大利亞

在其他鯨魚新聞中,世界上最著名的座頭鯨——一隻名為米加盧(Migaloo)的白化鯨——已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海岸附近被發現。它只是今年遷徙到那裡的 13,500 頭座頭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之一,這是一個創紀錄的數字。米加盧最早於 1991 年被觀察到。

法國的倉鼠問題

法國歐洲或阿爾薩斯倉鼠(Cricetus cricetus)的漫長故事仍在繼續。正如我將近兩年前寫的那樣,歐盟(EU)長期以來一直威脅要起訴法國,並處以數百萬美元的罰款,因為它沒有保護這種幾乎從西歐消失的特有動物。嗯,法國仍然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保護倉鼠,現在歐盟再次威脅要對法國處以罰款。當然,目前還沒有關於歐盟何時真正徵收罰款的訊息,法國官員對倉鼠或裁決均未置評,該裁決要求該國調整其農業政策。

好吧,我不確定這是否算作好訊息,但至少這是朝著保護這種小型倉鼠邁出的又一小步。

失而復得

最近幾周,幾種先前“失蹤”的物種被重新發現。在西西里島發現了一隻懷孕的棕色長耳蝙蝠Plecotus auritus),這是該物種 40 年來首次在那裡被發現。在印度喀拉拉邦的一個島嶼上發現了一種黃色紅樹物種(Ceriops tagal),這是自 150 年前最後一次觀察到以來的首次發現。幾種被認為在區域內滅絕的鳥類已經返回巴西的雨林碎片,特別是在一些農業正在衰退的地區。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鳥類學家菲利普·斯托弗(Philip Stouffer)上週告訴史密森尼科學,這些物種仍然“處於變動之中”,但“它們並未註定滅絕”。

珍稀鸚鵡的繁殖成功

最後,極度瀕危的波多黎各鸚鵡(也稱為波多黎各亞馬遜鸚鵡,Amazona vittata)種群數量激增至約 150 只成年鳥類,加上在兩個圈養繁殖中心出生的約 80 只雛鳥。1975 年的人口普查發現,野外僅有 13 只鳥類,而殖民時代之前的歷史估計為 100 萬隻鸚鵡。

 

圖片:波多黎各鸚鵡,P.Torres 攝,由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