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發現三種新的懶猴物種;稀有毒液靈長類動物受非法寵物貿易威脅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保護可愛但瀕危的懶猴——世界上唯一的有毒靈長類動物——免受非法寵物貿易的危害突然變得更加困難。根據一篇即將發表在《美國靈長類動物學雜誌》上的論文,曾經被認為是一種懶猴物種和兩個亞種實際上是四種不同的物種。

主要作者蕾切爾·蒙茲(Rachel Munds),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MU)的人類學博士生說,懶猴的夜行性和相對相似的外觀使這些物種對科學界隱藏起來,直到對這些動物進行更仔細的檢查。“從歷史上看,許多物種沒有被識別出來,因為它們被錯誤地歸為同一物種,”她在期刊出版商Wiley釋出的一份新聞稿中說。“雖然在過去的25年中,已識別的靈長類動物物種數量翻了一番,但一些夜行性物種仍然對科學界隱藏著。”

在密蘇里大學(MU)的另一份新聞稿中,蒙茲說:“四種不同的物種比一種更難保護,因為每個物種都需要維持其種群數量並擁有足夠的森林棲息地。不幸的是,除了因森林砍伐造成的棲息地喪失外,對這些動物的黑市需求也在蓬勃發展。它們被當作寵物出售,用作遊客照片的道具,或被肢解用於傳統亞洲藥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該研究團隊還包括牛津布魯克斯大學人類學家安娜·內卡里斯和南伊利諾伊大學的蘇珊·福特,他們研究了懶猴的面部毛髮圖案或面罩,以確定新的物種。蒙茲說:“這一發現將有助於這些神秘靈長類動物的保護工作,儘管在婆羅洲進行的調查工作表明,新物種要麼非常難以定位,要麼數量可能非常少。”

儘管它們的咬傷可能是有毒的,但懶猴相當膽小,很容易從野外捕獲。正如我今年早些時候寫的那樣,在印度尼西亞市場上,懶猴的售價低至 20 美元,在那裡,它們被塞進小籠子裡,賣家用鉗子、指甲刀或鋼絲鉗拔掉它們的前牙和有毒的肘部斑塊。許多動物在售出後不久就死亡,因為拔掉牙齒會妨礙它們的進食能力,而且主人試圖在白天與它們玩耍,擾亂了它們正常的睡眠模式。

內卡里斯在新聞稿中說:“寵物貿易對印度尼西亞的懶猴構成嚴重威脅,而對這些新物種的認可引發了關於在哪裡放生沒收的婆羅洲懶猴的問題,因為非專業人士可能難以識別它們。”

整個懶猴屬(Nycticebus)都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一的保護,該公約禁止這些動物的國際貿易,儘管這種情況仍然經常發生。

該研究確定的新物種是N. kayan,其名稱來自流經其在婆羅洲中東部高地棲息地的卡揚河。作者將該物種描述為具有深色、高度對比鮮明的面罩;獨特的圓形或尖形斑塊;以及比婆羅洲懶猴(N. menagensis)更長、更蓬鬆的體毛。

科學家們還表示,之前被認可的兩個亞種N. m. bancanusN.m. borneanus現在應該被列為物種。新重新分類的N. bancanus可以在婆羅洲西南部找到,並具有“獨特的深紅色背部毛被”。N. borneanus生活在該島的中南部,並具有深色、對比鮮明的面罩。

之前的研究表明,婆羅洲懶猴不應被視為單獨的物種,因為它們的顱骨形態相似。新論文認為,“許多小型靈長類動物表現出共同的顱骨特徵,因此這在識別物種時可能並不重要。”

之前在“滅絕倒計時”中

照片 1:Ch'ien C Lee 拍攝的 Nycticebus kayan。照片 2:Dan Bennett 拍攝的在緬甸撣邦勐拉出售的懶猴。經許可使用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