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病毒威脅已極度瀕危的澳大利亞鸚鵡物種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這篇文章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並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橙腹鸚鵡 (Neophema chrysogaster) 是世界上最極度瀕危的鳥類之一,由於一種病毒威脅著其至關重要的圈養繁殖計劃,可能面臨生存危機。

查爾斯·斯特大學的獸醫學教授 Shane Radial 告訴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襲擊該計劃的未確診的胃病毒導致鳥類掉毛並削弱其免疫系統。Radial 說,由於圈養鸚鵡彼此生活得非常接近,“感染更容易從一隻鳥傳播到另一隻鳥”。

大約 160 到 170 只橙腹鸚鵡生活在三個圈養繁殖計劃的管理下:兩個位於澳大利亞大陸,分別在希爾斯維爾保護區和阿德萊德動物園;一個在塔斯馬尼亞島的塔魯納。Radial 沒有指明疾病發生在哪個設施。另有 50 只這種鳥生活在野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病毒的性質尚未確定。一位未具名的科學家在國際傳染病學會的 ProMED 郵件程式上推測,它可能是禽流感或腺胃擴張病,後者會阻礙食物消化。

橙腹鸚鵡於 2006 年被列為澳大利亞《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法》下的極度瀕危物種。該物種曾經在塔斯馬尼亞島和澳大利亞很常見,但在過去 100 年中,由於其沿海鹽沼棲息地被破壞用於農業目的而數量下降。其他威脅包括寵物貿易;入侵性雜草的引入,其中一些對鳥類有毒;以及引入非本地捕食者,如狐狸和野貓。根據澳大利亞政府關於該物種的國家恢復計劃,圈養繁殖計劃此前曾因 1991 年爆發的鸚鵡環狀病毒病以及 2005 年和 2006 年可能爆發的皰疹病毒而受挫,這些病毒導致 43 只鳥死亡。目前尚不清楚當前的疫情是否已導致任何鳥類死亡,或者只是削弱了它們的體質。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