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南洋杉面臨的威脅比喻“一桶猴子”還多

這種活化石正受到大量飢餓的入侵物種的攻擊

圖片:Scott Zona,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種南美洲最引人注目的樹種之一可以長到驚人的40米高,壽命超過1200年,但無論是體型還是年齡都無法幫助它從一長串飢餓的入侵物種的影響中倖存下來。

智利南洋杉(Araucaria araucana)生長在智利和阿根廷安第斯山脈約400平方公里的狹窄範圍內。這些樹木在那裡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它們被稱為“活化石”,你經常會在藝術家描繪的恐龍的背景中看到它們——但它們在現代世界中境況不佳。20世紀,為了獲取這種樹木著名的硬木而進行的伐木造成了損失,而在本世紀,火災摧毀了大片剩餘的樹木。非本地樹木和農業也分割了周圍的棲息地。哦,人類還傾向於過度採集這種樹木巨大的3.5克種子,據說烤熟後味道鮮美。

這些威脅雖然已經夠糟糕了,但僅僅是冰山一角。根據本月發表在《全球生態與保護》上的一篇論文,智利南洋杉現在還受到不是一種、不是兩種、不是三種,而是九種不同的入侵物種的威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您看,人類不是唯一吃智利南洋杉種子的生物。動物也喜歡吃。幾個世紀以來,南方長尾小鸚鵡(Enicognathus ferrugineus)和四種本地鼠類一直依賴這些種子作為它們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種子不僅餵養了本地動物,動物們還幫助將種子從它們巨大的母樹周圍傳播開來,使任何倖存下來的幼苗都有機會生長和茁壯成長。

這五種本地物種與智利南洋杉協同工作,使大家都能受益。這種古老的系統現在已經失調。歐洲殖民者帶來了各種新的牲畜物種,包括牛、山羊、馬、綿羊和豬。為了狩獵,他們還引進了野豬(Sus scrofa)、歐洲野兔(Lepus europaeus)、歐洲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和馬鹿(Cervus elaphus)。許多這些引進物種現在已成為入侵物種。

而且所有這九種物種也都喜歡智利南洋杉的種子。

為了研究這些入侵者的影響,一支由西班牙和阿根廷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在其分佈範圍內走訪了516棵雌性智利南洋杉。他們發現,至少90%的樹木被一種或多種外來物種訪問以食用種子。(研究人員可以透過種子外殼被開啟或啃咬的方式,或者透過在糞便中發現部分消化的種子來判斷是哪些物種吃了種子。)大多數樹木周圍的地面上未被食用的種子少於10顆——考慮到單個球果可以包含100到200顆種子,這是一個非常低的數字。

《全球生態與保護》,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作者寫道,所有這些額外飢餓的嘴巴的累積效應是雙重的。首先,全年留在地面上供本地動物食用的種子減少了。它們食物週期的這種中斷可能導致它們的種群數量下降。

另一方面,這使得最終進入地面的種子更少。作者報告說,當存在兩到四種外來物種時,年輕的智利南洋杉幼苗的數量急劇減少。當樹木被五種或更多外來物種訪問時,這些幼苗完全消失了。很明顯,這種缺乏補充可能會影響這種活化石的長期存活率。

當然,作者指出,如果入侵者得到妥善管理(即消滅),那麼這些樹木可能會恢復。畢竟,它們是長壽物種,而且樹木越老,產生的種子就越多。只要成熟的樹木能夠存活下來,這個物種可能也會存活下來。

然而,小鸚鵡和本地鼠類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它們是短壽物種,而且它們也依賴於生活在智利南洋杉周圍的各種其他植被。如果這些樹木再面臨更多艱難的歲月,整個生態系統會因此遭受苦難嗎?這些問題尚未得到解答。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