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寶石:令人驚豔的美麗蝸牛在被發現後即刻滅絕

你需要有非常好的視力才能看到來自擬捻螺屬的微小蝸牛。這些來自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小得幾乎不可能的腹足綱動物只有一兩毫米寬,但它們以驚人的美麗彌補了尺寸上的不足。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需要有非常好的視力才能看到來自擬捻螺屬的微小蝸牛。這些來自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小得幾乎不可能的腹足綱動物只有一兩毫米寬,但它們以驚人的美麗彌補了尺寸上的不足。本週發表在ZooKeys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中描述的31種擬捻螺屬物種,都具有令人驚歎的複雜形狀的扭曲和螺旋外殼。它們的外殼也非常薄,在陽光下幾乎會發光。荷蘭博士生Thor-Seng Liew因其華麗的捲曲和裝飾,稱這些蝸牛為“微型寶石”——其中10種是科學界的新發現,許多都瀕臨滅絕。

不幸的是,這些微小的蝸牛生活在非常小的微生境中,而這些微生境正在迅速消失。正如Liew和他的合著者在論文中描述的那樣,這些蝸牛隻生活在石灰岩山丘上,而石灰岩山丘不僅在東南亞相對稀少,而且還被積極開採作為混凝土的原材料。這些物種中的大多數棲息地僅限於個別的石灰岩山丘,這使得它們特別容易受到棲息地喪失和滅絕的影響。

事實上,該論文報告說,1952年首次發現的一個物種,P. sciaphilum,現在已經滅絕。它唯一的棲息地在2003年被採石場破壞。作者警告說,另一個物種,P. tenggekensis,在這篇論文中首次被科學界描述,也面臨著持續採石的威脅,可能無法存活到今年年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總共,論文中描述的31個物種中有6個處於極度瀕危狀態。一個處於瀕危狀態,而作者警告說,另外三個應該被認為是易危的。(這些評估尚未新增到IUCN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中。)

描述這些蝸牛的107頁論文字身就非常驚人。它將之前被稱為亞屬的Opisthostoma蝸牛提升為完整的擬捻螺屬。之前描述的21個物種的分類學都經過了修訂,並且對10個新物種進行了完整的描述,包括透過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更廣為人知的是CT掃描)開發的它們的貝殼的3D模型,以及每個物種的DNA條形碼。

順便說一句,這是關於這些微型寶石的兩篇論文中的第一篇。第二篇尚未安排,將描述生活在蘇門答臘的另一批擬捻螺屬物種。我想即使是描述最小的物種也需要大量的研究。

照片由Thor-Seng Liew拍攝。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