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加拿大的生物學家們感到鼓舞,極度瀕危的溫哥華島旱獺(Marmota vancouverensis)正在重新學習如何成為旱獺——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該物種的數量銳減,以至於這些動物幾乎喪失了作為社會群體生存的知識。
在被稱為阿利效應的經典案例中,溫哥華島旱獺經歷了社會崩潰,當它們的數量下降時,反過來使該物種更難以生存。阿利效應最早由動物學家沃德·克萊德·阿利於1931年提出,他認為當一個物種的種群崩潰時,其社會結構也會崩潰,使其更有可能滅絕。
這種稀有的旱獺是世界上最極度瀕危的哺乳動物之一。在幾十年前幾乎滅絕之後,M. vancouverensis 受益於多倫多動物園和其他機構主辦的圈養繁殖計劃,但這條路並不容易。種群數量從25到30只波動到300只,然後降至75只。今天,大約有210只生活在野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賈斯汀·布拉謝爾斯的說法,他是一項新研究的合著者,該研究發表在《動物生態學雜誌》6月9日的線上版上。旱獺群過去依靠群體互相警告捕食者的存在。但幾年前,只有25只野生溫哥華島旱獺分散在一個200公頃的保護區內。“那麼,當一個群體中只有一名成員時會發生什麼?基本上沒有人為你守望相助,”布拉謝爾斯告訴《維多利亞時代殖民者報》。布拉謝爾斯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工作期間進行了這項研究。他現在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自然資源學院的野生動物生態學助理教授。
在2001年至2005年為期五年的研究過程中,布拉謝爾斯和他的團隊發現,隨著旱獺數量的減少,它們彼此之間不太可能交流,並且更有可能對同伴表現出攻擊性。結果,它們的捕食率增加了。旱獺也更可能長距離遊蕩(有時跨越兩座山)尋找其他旱獺,這削弱了它們的體質,使它們更容易成為捕食者的目標。此外,動物需要一起冬眠以增加它們度過冬天的機會。
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M. vancouverensis正在被重新引入野外(今年夏天還將放生另外80到90只圈養繁殖的旱獺)——而且它們終於在自然條件下繁殖,這是它們幾年前沒有做到的。“我們現在可以測試它們是否會重新獲得它們的社交性,它們是否會記得發出警報聲,”布拉謝爾斯說。
根據旱獺恢復基金會的唐·道爾的說法,跡象已經很好。“現在我們已經將一些種群恢復到更大的規模,我們正在獲得各種口哨聲和正常行為,”他告訴報紙。
圖片:溫哥華島旱獺,來自旱獺恢復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