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只需一點點因素就可能徹底消滅紐西蘭最稀有的昆蟲。
事實上,坎特伯雷瘤象鼻蟲(Hadramphus tuberculatus)已經多次瀕臨滅絕。這種15毫米長的昆蟲,在其所有已知棲息地都變為農田後,實際上被認為已經滅絕了幾十年。2004年,人們在紐西蘭南島坎特伯雷郊外的一個10.5公頃的保護區內重新發現了它,它依賴於一種非常特殊的植物——金矛草(Aciphylla aurea)作為食物和庇護所。
這個棲息地本身也面臨著相當多的威脅,包括入侵植物和捕食者。2005年——就在象鼻蟲被重新發現僅一年後——保護區的大部分割槽域被燒燬,起因是一輛路過的公共汽車將火星掉落在乾燥的草地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如今,象鼻蟲受到保護,但它們的生活狀況並不樂觀。估計種群數量少於100只。
增加這個數量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象鼻蟲已經沒有地方可以擴大其活動範圍了。其他所有附近具有與保護區相同特徵——海拔、溫度和降雨量——的棲息地都已變成了不適宜居住的農場或草地。
其次,科學家們對象鼻蟲如何繁殖、進食或利用其棲息地知之甚少。部分原因是長期以來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但即使在它們被重新發現之後,這些昆蟲在野外仍然難以研究。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下度過,針狀的矛草葉子不僅為它們提供了免受捕食者侵害的保護,也阻礙了科學家的窺探和觸控。
為了長期保障該物種的安全,需要更多地瞭解象鼻蟲的生命週期。《紐西蘭昆蟲學家》雜誌本月發表的一篇新論文New Zealand Entomologist朝著實現這一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和坎特伯雷林肯大學的研究人員從保護區收集了四隻成年象鼻蟲,帶回實驗室,經過幾個月的細緻工作,成功地讓它們在圈養條件下繁殖。正如論文中詳細描述的那樣,它們繁殖出了兩隻新的成年象鼻蟲和兩條幼蟲。他們還更好地瞭解瞭如何在未來必要時進行更成功的圈養繁殖,以確保該物種的生存。
首席研究員,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博士後研究員艾米麗·方丹說,當她2009年第一次來到紐西蘭時,從未想過會研究這個物種。“我原本計劃攻讀鳥類學博士學位,但我迷上了象鼻蟲,一個為期三個月的專案變成了一個為期數年的博士研究,”她說。“當我第一次開始研究象鼻蟲時,它仍然在IUCN紅色名錄上被列為已滅絕物種,所以這有點像在研究活死人。我對這種在某些人看來毫不起眼的象鼻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想要填補所有關於它的遺傳學、進化和生態學的知識空白。”
方丹現在回到了美國,但仍在與象鼻蟲打交道,她協助紐西蘭瀕危物種基金會——該基金會上個月將這種昆蟲列為紐西蘭十大最稀有物種之一——制定保護計劃。“他們正在考慮諸如圈養繁殖和持續監測當前種群,以及病蟲害和雜草控制等方案,”她說。“已經進行了一些病蟲害誘捕和雜草清除工作,但不幸的是,由於缺乏資源,我們一直未能實施保護區所需的病蟲害控制計劃。” 方丹之前的研究發現保護區內有入侵的刺蝟、雪貂、野貓和白鼬。似乎沒有發現它們捕食瀕危象鼻蟲,但它們被證實會捕食附近的其他無脊椎動物。與此同時,入侵的老鼠和兔子,以及非本地的沙袋鼠,會啃食植被,這可能會對象鼻蟲的棲息地產生影響。
上個月的“十大最瀕危物種名單”已經引起了人們對這種鮮為人知的象鼻蟲的廣泛關注。“對這項工作的興趣比我預期的要高,”方丹說。“我認為保護成功的關鍵在於社群的參與和對物種保護的興趣,ESFNZ在引起公眾的關注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坎特伯雷瘤象鼻蟲還遠未取得保護上的成功,但方丹的工作為未來奠定了基礎。對於一個曾經消失了幾十年的物種來說,能夠擁有未來,現在就已經是足夠好的訊息了。
圖片來源:紐西蘭瀕危物種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