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根據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漁業中心的Villy Christensen的說法,過去40年中過度捕撈鯊魚、金槍魚和鱈魚等大型掠食性魚類已使海洋失去平衡,並可能導致這些魚類在2050年消失。
Christensen於2月19日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在一個名為“2050年:海洋中還會有魚嗎?”的小組討論會上做出了這一預測。
Christensen報告說,隨著這些大型魚類的消失,沙丁魚、鯷魚和毛鱗魚等較小的、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種群增加了一倍。他的團隊研究了來自200多個海洋生態系統模型的資料,這些模型得出了1880年至2007年期間超過68,000個魚類生物量估計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雖然掠食者的缺失使小型魚類得以繁榮(Christensen將其比作“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但也使它們容易受到疾病和繁榮與衰退週期的影響。由此產生的大規模死亡可能導致藻類大量繁殖或大量細菌團,這些細菌團會使周圍的水域脫氧,使海洋的大部分割槽域變成死區,無法維持生命。
如今,沙丁魚等小型魚類並沒有被人類大量食用。相反,它們大多被磨成魚粉或用於魚油。Christensen建議他的聽眾嘗試扭轉這種局面,轉而食用較小的物種,而不是更大、更有價值的金槍魚和鱈魚。他說:“我們應該鼓勵人們多吃沙丁魚和鯡魚,少吃掠食性魚類。”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