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是否又到了要將兩種物種加入近期滅絕物種名單的時候了? 最新研究表明,在它們的唯一棲息地遭到破壞後,兩種極度瀕危的魚類可能已在野外滅絕。 這兩種受關注的物種都是基利魚,這是一類拇指大小的魚,生活在小型淡水或微鹹水體中,極易受到過度開發的影響。 北美洲也生活著類似的基利魚,最著名的是內華達州幾乎滅絕的魔鬼洞鱂魚。
正如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國際溼地組織淡水魚專家組 2014 年 3 月的通訊(pdf)中所報告的那樣,阿爾及利亞的撒烏拉非鯽 (Aphanius saourensis) 最後一次被發現是在 2004 年,當時這種曾經廣泛分佈的魚類只剩下最後一個殘餘種群。 當時,這種魚的棲息地——間歇性河流瓦迪紹拉盆地——已因農業和汙染而嚴重枯竭。 更糟糕的是,20 世紀中期,為了控制蚊子,人們將幾種北美洲的較大魚類,即食蚊魚屬 (Gambusia) 的物種引入該地區。 然而,它們卻吃掉了體型較小的本地魚類。 研究人員最近在瓦迪紹拉及其鄰近水體中花了五天時間,但沒有發現任何基利魚的蹤跡。 他們現在報告說,該物種很可能已在野外滅絕。
另一種基利魚,法爾西非鯽 (A. farsicus),似乎也在過去幾年中消失了。 這種魚,也稱為法爾西齒鯉,生活在伊朗馬哈爾盧湖周圍的泉水、溪流和池塘中。 該湖泊也因農業而被大量開採,周圍的水體也因降雨不足而遭受影響。 研究人員報告說,到 2013 年,該地區只剩下一個泉眼。 儘管法爾西非鯽 (A. farsicus) 可能仍然存在於那裡,但該泉眼“被密集用作養魚場”,基利魚幾乎沒有機會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生存。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幸運的是,這兩個物種仍然以少量數量在圈養中存活。 撒烏拉非鯽 (A. saourensis) 自 2000 年代初以來一直在人工飼養。 法爾西非鯽 (A. farsicus) 有三個圈養保障種群,一個在伊朗,兩個在歐洲。 但是,由於它們的原生棲息地遭到破壞或不適宜居住,它們重新引入野外的機會似乎渺茫甚至不存在。
已知至少有 1,200 種基利魚,它們都來自鯉形目 (Cyprinodontiformes),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但人們對它們的研究非常少。 只有少數幾種魚類曾被評估過其滅絕風險。 正如 IUCN 新聞通訊報道的那樣,“許多基利魚僅限於乾旱或半乾旱氣候地區的少數或僅一個泉水區、湖泊或瀉湖”,而這些小型水體在全球範圍內都面臨壓力。 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其他基利魚可能很快就會像撒烏拉非鯽 (A. saourensis) 和法爾西非鯽 (A. farsicus) 一樣,成為瀕危或滅絕物種。
注:這兩種物種都沒有公開的照片,但您可以在此處看到撒烏拉非鯽 (Aphanius saourensis) 的照片。 墓地照片由 Matthew Maguire 透過 Flickr 拍攝。 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此前在“滅絕倒計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