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世界各地,圈養和繁殖的動物往往透過一種稱為譜系簿的技術進行管理。這些長達數十年的記錄跟蹤哪些雄性與哪些雌性交配,以及它們的結合產生了哪些後代。譜系簿幫助動物園和其他保護組織確保他們照顧的動物不會近親繁殖並最終患上嚴重的遺傳缺陷,並確保它們的後代在未來幾年保持儘可能健康的狀態。
紐西蘭即將把譜系簿的概念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並將其基因應用於一種生活在野外的物種。
嗯,有點像。世界上最後的125只鴞鸚鵡(Strigops habroptila)都生活在一系列受保護島嶼上的半野生狀態。這些大型、不會飛的鳥類——大約每三年才繁殖一次——的繁殖已經得到 carefully 管理,但這不一定足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哎呀,當一個物種只剩下125只鳥,而且它們都來自幾十年前僥倖逃脫滅絕的少數個體時,你需要盡一切努力確保每一次可能的交配都能產生最好的雛鳥。
遺傳學登場了。一隻名叫簡的雌性鴞鸚鵡最近成為其物種中第一個完成基因組測序的成員。她不會是最後一個。一項新計劃希望對所有其他124只鴞鸚鵡進行基因組測序,這項工作將耗資10萬美元。他們目前正在透過科學研究眾籌平臺Experiment籌集4.5萬美元,用於對一批40只較老的鳥類進行測序。剩餘資金將由遺傳拯救基金會資助,該基金會正在接受400美元的捐款,用於對單個鴞鸚鵡進行基因組測序,包括西羅科,這個物種舉世聞名的代言鳥。
如果成功,這將是首次對一個物種的每一個成員都進行基因組測序。
測試將由奧塔哥大學的紐西蘭基因組學有限公司進行。第一批40個樣本最早可能在今年三月完成。
鴞鸚鵡恢復計劃——該組織管理著所有保護和儲存該物種的工作——表示,基因研究將提供幾個關鍵資訊。首先,他們將更好地瞭解哪些鳥類彼此相關,甚至比目前的族譜更好地瞭解,該族譜跟蹤該組織所謂的“一個大家庭”。
其次,基因測試將使他們能夠識別功能性的鴞鸚鵡基因,例如任何可能影響生育能力或疾病易感性的基因。
最後,這些測試可能有助於識別任何攜帶稀有等位基因的個體。這些遺傳變異可能是需要在遺傳譜系中保留的東西,甚至可能是為了維持物種健康而需要淘汰的基因。
這一切都發生在2016年鴞鸚鵡繁殖季之前,這可能是近年來最好的一次。鴞鸚鵡只在羅漢松樹(Dacrydium cupressinum)果實供應充足的季節繁殖。今年是羅漢松樹的好年景,因此鴞鸚鵡恢復基金會報告說,至少有15只雌性鴞鸚鵡已經交配,其中一隻已經產下三枚可育的卵。
今年繁殖季產生的任何雛鳥至少要六年才能開始繁殖,但到那時,一個由基因資訊加強的增強型譜系簿肯定會成為現實。毫無疑問,這將有助於未來幾十年的保護工作:鴞鸚鵡的壽命估計可達95年。考慮到這個物種正繼續從滅絕的邊緣向前攀登,這些基因組測試將幫助很多潛在的未來雛鳥。
此前在“滅絕倒計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