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鴞鸚鵡迎來嬰兒潮:三年來首次迎來新生雛鳥 [影片]

鴞鸚鵡(Strigops habroptila),這種極度瀕危的、不會飛的紐西蘭鸚鵡,有著不尋常的交配儀式。在罕見的繁殖年份,雄性鴞鸚鵡會爬到山頂,深深吸氣使自己像氣球一樣膨脹,然後發出一連串深沉、有節奏的轟鳴聲,這種聲音可以被 [...]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鴞鸚鵡(Strigops habroptila),這種極度瀕危的、不會飛的紐西蘭鸚鵡,有著不尋常的交配儀式。在罕見的繁殖年份,雄性會爬到山頂,深深吸氣使自己像氣球一樣膨脹,然後發出一連串深沉、有節奏的轟鳴聲,這種聲音可以從五公里以外的地方聽到。您可以在這段短影片中看到和聽到它們低沉的轟鳴聲

這些轟鳴聲並非每年都會發生。鴞鸚鵡大約每十年繁殖三次,在羅漢松樹(Dacrydium cupressinum)的果實容易獲得的季節。自2011年以來,鴞鸚鵡一直沒有繁殖,當時誕生了11只雛鳥。不幸的是,對於鴞鸚鵡來說,這些年是艱難的,發生了幾次自然死亡和意外死亡。到2013年底,僅剩下124只這種珍稀鳥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現在我們迎來了一種新型的繁榮:鴞鸚鵡嬰兒潮。今年是羅漢松果實豐收的一年,在過去的幾周裡,已經誕生了六隻新的鴞鸚鵡雛鳥,使該物種的總數量回升至130只。(第七隻雛鳥在3月11日孵化後幾小時就夭折了。)這是一些關於第一隻倖存的雛鳥“麗莎一號”的片段,它於2月28日孵化。

“麗莎一號”差點沒能活下來。她的母親已經失去了一個胚胎,意外地壓碎了蛋 在二月底,但護林員能夠將蛋片拼湊起來,讓雛鳥有足夠的時間孵化。(順便說一句,“麗莎一號”只是一個臨時名稱。所有鴞鸚鵡雛鳥最初都以其母親的名字命名;它們會在晚些時候獲得永久名稱。)

成功的孵化中有五次發生在鱈魚島,這是最成功的鴞鸚鵡恢復地點之一,自2002年以來,那裡誕生了數十隻雛鳥。其中三隻雛鳥已被轉移到孵化器中,並將由紐西蘭環境保護部鴞鸚鵡恢復計劃的工作人員進行人工餵養。另外兩隻被送給了“養母”,即那些一直坐在假蛋上等待分娩的雌性鴞鸚鵡,這些分娩發生在受控條件下,以提高存活的可能性。

鱈魚島上的新生雛鳥是個好訊息,但也許最大的新聞來自小巴里爾島,那裡誕生了第六隻雛鳥。鴞鸚鵡在不到兩年前才被重新引入該島,此前該島已清除了基奧雷鼠,又名波利尼西亞鼠(Rattus exulans)。這是當地的鳥類第一年沒有獲得補充食物,而且它們似乎狀況良好。一月份,三隻雄性開始發出轟鳴聲,雌性對它們的求愛做出了回應。二月份,當地的一隻雌性“希瑟”下了三個蛋。一個沒有活力。一個被轉移到鱈魚島,以減少雛鳥之間的競爭。最後一個蛋在小巴里爾島自然孵化;工作人員在3月12日發現了這隻雛鳥“希瑟一號”。

那個蛋面臨著暫時的威脅:一場來自消散的氣旋的殘餘風暴威脅著該島。“幸運的是,希瑟的巢穴位於一個相對隱蔽的地方,遠離任何可能發生洪水的溪流,”鴞鸚鵡恢復計劃經理迪德麗·弗科·斯科特在新聞稿中說。“我們還檢查了該地點是否有鬆動的樹枝,並在該地點周圍挖掘了額外的排水溝。”

鴞鸚鵡在被認為是恢復物種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是三年來關於這種鳥類的第一個真正的好訊息。如果運氣好的話,下一個繁殖季節——預計在2017年——將會更加成功。

圖片由紐西蘭環境保護部提供

先前在“滅絕倒計時”中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