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大約60年前,傳奇鳥類學家薩利姆·阿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他建議將一種名為印度鴇的三英尺高的大鳥命名為印度國鳥。
當時,印度鴇(Ardeotis nigriceps)已經是一種受法律保護的瀕危物種,但由於猖獗的偷獵和棲息地喪失,其種群數量(當時估計僅為1250只)仍在下降。阿里認為,賦予這種鳥類國家象徵性的地位,將激勵人們努力保護該物種,防止其數量進一步減少。
“印度鴇是一種值得這一殊榮的物種,”阿里在1960年寫道。“它需要全國範圍內的緊急努力,以拯救這種鳥類免於迫在眉睫的厄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從未發生。印度最終確實選擇了國鳥,但這一榮譽卻授予了孔雀,部分原因是孔雀更為人所知,據報道,還因為政府官員擔心人們會將鴇的名字誤讀為“bastard”(雜種)。
印度鴇現在是否正在為失去這次機會付出代價?本月,印度科學家警告說,該物種已瀕臨滅絕,剩餘種群數量僅為150只。
更糟糕的是,今年研究人員僅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庫奇地區鴇的傳統繁殖地觀察到一隻雄鳥——一隻太年輕而無法交配的幼鳥。
這隻幼鳥是近期唯一訪問該草原地點的雄鳥。“在過去的兩年裡,在其已知的繁殖領地中沒有觀察到成年繁殖雄鳥,”科位元基金會副主任德維什·加德維說,該基金會是一個致力於印度鴇保護工作的非營利組織。
之前已在鄰近的拉賈斯坦邦證實有少量雄鳥,加德維說,古吉拉特邦其他地方可能還有少數額外的雄鳥,儘管沒有資料可以證實這一點。
那麼,為什麼這個龐大的物種幾乎滅絕了呢?可悲的是,這似乎是幾十年忽視的結果,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對該物種的公然敵意。
正如阿里警告的那樣,這些鳥類失去了大部分歷史棲息地——目前約佔它們曾經飛行的區域的95%——讓位於道路、礦山、運河和其他開發專案。此外,許多專案已將印度政府歸類為“荒地”的草原轉變為樹木繁茂的區域,這對地面棲息物種來說是不適宜居住的。偷獵也持續造成損失,尤其是在飛入鄰國巴基斯坦的鳥類身上,該物種可能仍然存在,也可能已經不存在。
這些年來是鴇類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現在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威脅。批評人士說,最近鴇類種群數量下降是由於印度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在過去的幾年裡,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和其他邦的重要鴇類棲息地已經被高壓輸電線路縱橫交錯,其中許多輸電線路輸送來自風力渦輪機的電力。科位元基金會記錄了許多案例,其中輸電線路就建在鴇類棲息地旁邊或其遷徙路線上。由於印度鴇的視野有限且體重較重,限制了它們的機動性,因此很難避開這些輸電線路。在過去十年中,已知至少有10只鳥類,可能多達15只,被這些輸電線路電死。
在被殺死的鳥類中,包括已知生活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僅有的兩隻雄鳥。在古吉拉特邦地區,加德維說,其他雄鳥可能“因撞到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新安裝的高壓電線而死亡”。
印度的可再生能源專案不需要環境影響評估,這個漏洞使這些鳥類特別容易受到傷害,即使該國正在競相建設其能源 capacity。印度在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期間增加了近12,00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專案,並計劃到2022年再增加175,000兆瓦。
能否使電網對鴇類更安全?新紀錄片SunGanges的導演瓦利·賓達納說:“必須有意願,也必須有辦法,該紀錄片講述了印度能源政策對環境的影響。“其他地方的人們已經使電網‘對鳥類安全’。也許我們需要借鑑專業知識。但無論必須做什麼,都必須迅速完成。”
由於這個極度瀕危的物種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來自眾多保護組織的專家和倡導者呼籲印度政府在還有印度鴇可以保護的時候採取行動。“這些問題已向尊敬的印度總理……和古吉拉特邦政府提出,但除了口頭說說之外,沒有人認真對待這件事,”科位元基金會最近在Facebook上寫道。“令人感到國家恥辱的是,儘管我們知道應該並且可以做些什麼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但我們卻允許這個物種滅絕。”
也許他們一開始就應該聽取薩利姆·阿里的意見。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2018年7月23日的The Revelator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