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大熊貓的棲息地過於分散,需要重新連線,以便這種瀕危動物能夠維持其遺傳多樣性。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研究人員在北京進行,於7月23日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大熊貓 (Ailuropoda melanoleuca) 過去與人類相對隔離地生活,但20世紀帶來了村莊、城鎮、道路、水壩和其他專案,這些專案現在阻止了小範圍的大熊貓種群互相訪問和交換遺傳物質(換句話說,繁殖)。
研究人員考察了小相嶺和大相嶺山脈的四個棲息地斑塊,每個斑塊之間的平均距離為76公里。 共收集了192個糞便樣本,揭示了53種獨特的基因型。 研究人員表示,這表明熊貓種群內部存在碎片化的跡象。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的魏輔文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這些結果表明,如果目前分散的竹林之間的連通性得到增強,基因流動將會得到加強。 這對於保護工作可能非常重要,因為基因流動是維持物種內遺傳多樣性和抵消棲息地破碎化負面影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我們如何讓熊貓重新連線? 研究人員表示,需要重新種植竹林,這將為大熊貓提供足夠的食物來漫遊和混合它們的種群。 作者在論文的結論中寫道,這樣做將“恢復這些地區大熊貓種群的生存能力”。
沒有人確切知道野外還剩下多少大熊貓,尤其是在2008年四川省發生破壞性地震之後。 明年,中國將開展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上一次調查是在1998年至2002年之間進行的。 正如魏在六月發表在
Cosmos上的一篇文章中討論的那樣,該調查將使用一些與這項新研究中使用的相同的分子技術(DNA指紋圖譜)來計數動物,並且該調查旨在更好地評估野外熊貓的種群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