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根據《雅加達郵報》最近的一份報告,在印度尼西亞西努沙登加拉省,極度瀕危的黃冠鸚鵡 (Cacatua sulphurea) 的數量已達到歷史最低點,僅為 107 只。儘管國際法和印度尼西亞法律都對黃冠鸚鵡進行保護,但它們在非法寵物貿易中也極具價值,每隻售價超過 500 美元。印度尼西亞的平均年收入略高於 1,400 美元,這使得這些鳥的價值相當於大多數工人四個月的收入。
西努沙登加拉省自然資源保護機構 (Balai Konservasi Sumber Daya Alam 或 BKSDA) 對幾個保護區的黃冠鸚鵡種群進行了調查,僅統計到 87 只。另一項由礦業公司 PT Newmont Nusa Tenggara(該公司在黃冠鸚鵡的主要棲息地附近經營著 Batu Hijau 銅金礦)進行的調查僅發現了 20 只。
國際鳥盟估計,黃冠鸚鵡也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其他幾個島嶼上,但在其整個分佈範圍內都在減少,主要是因為不可持續的寵物貿易誘捕和森林砍伐。國際鳥盟估計,2007 年該物種的野生種群總數少於 7,000 只。BKSDA 表示,在西努沙登加拉省,黃冠鸚鵡是按訂單捕獵的,這意味著只有在買家已經確定後,才會從野外捕捉。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些鳥類繁殖速度非常慢,每年一次只產兩到三個卵。這使得它們很難適應當前面臨的威脅。但是,如果給予機會,這些鳥類可能會恢復。2006 年發表在 《Oryx》 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 1993 年合法貿易被取締後的十年裡,一個相關的亞種——橙冠鳳頭鸚鵡 (C. s. citrinocristata) 的種群數量增加了一倍以上。不幸的是,在過去的 10 年裡,非法貿易似乎再次抬頭,這使得該物種的未來成為疑問。
照片由 Charles Lam 透過 Flickr 提供。根據 Creative Commons 許可使用
以往在“滅絕倒計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