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癌症是否已使袋獾走向滅絕?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野生塔斯馬尼亞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是否註定要滅絕?被稱為袋獾面部腫瘤病(DFTD)的傳染性癌症自 1996 年首次被發現以來,已導致全球多達 90% 的塔斯馬尼亞袋獾死亡(高於九個月前我們上次撰寫該物種時的 70%)。科學家現在估計,野生環境中僅剩下 2,000 只這種標誌性生物。

DFTD 具有高度傳染性。一旦出現,癌症會破壞動物的嘴部,腫瘤會充滿口腔,使其無法進食。隨之而來的是三到六個月內的飢餓和死亡。傳播很容易,因為袋獾在交配期間或為爭奪領地而打鬥時經常互相咬嘴。

儘管進行了深入研究以試圖阻止疾病的蔓延,但目前尚無 DFTD 的治癒方法或疫苗。據 天空新聞 的一份報告稱,它顯然現在已經變異成 13 種不同的毒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目前,這些動物唯一的希望在於隔離無病的圈養種群。在過去幾年中,已經建立了一些這樣的保護區。其中最新的一個甚至不在塔斯馬尼亞島上:位於澳大利亞大陸巴靈頓高地的 500 公頃的袋獾方舟本週開放,最終可容納多達 1,000 只袋獾。首批 15 只袋獾(5 只雄性和 10 只雌性)已於週二抵達新的保護地。

袋獾方舟創始人約翰·韋格爾告訴 紐卡斯爾先驅報,該專案僅第一階段獲得了資金,還需要更多資金來維持其運營併為更多的袋獾建造更多的住所。澳大利亞政府的 首筆 35 萬美元 資金透過澳大利亞政府的 拯救塔斯馬尼亞袋獾計劃 分配,該計劃還向塔斯馬尼亞的兩個專案提供了資助。

澳大利亞的 希爾斯維爾保護區 位於墨爾本以東 65 公里處,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圈養塔斯馬尼亞袋獾繁殖種群之一,共有 66 只健康的(無 DFTD)動物。該保護區去年有 24 只袋獾出生,並希望到 2012 年底將其種群增加到 120 只。該地點的袋獾全部飼養在圍欄中,儘管正在建造更大的自由放養圍欄。

“如果我們繼續繁殖這些傢伙並保持它們的遺傳多樣性,我們希望有一天能夠將它們放回塔斯馬尼亞,”希爾斯維爾的安娜麗絲·麥克萊什告訴 《時代報》。“如果它們真的在野外滅絕了,那麼我們的想法是,圈養的袋獾可以進入野外並重新啟動種群。”

人們可以抱有希望。

圖片:患有袋獾面部腫瘤病的塔斯馬尼亞袋獾,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