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的好訊息,犀牛的壞訊息

過去幾天,關於大型哺乳動物的兩組重要數字已經出現。一組講述了一個保護成功的故事,而另一個故事則遠非如此。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過去幾天,關於大型哺乳動物的兩組重要數字已經出現。一組講述了一個保護成功的故事,而另一個故事則遠非如此。

讓我們從好訊息開始,這個好訊息來自印度。根據本週末公佈的人口普查結果,該國現在是523只極度瀕危的亞洲獅Panthera leo persica)的家園,自2010年上次人口普查以來增加了27%。更棒的是,其中213只獅子是幼崽,這表明人口增長有可能在未來幾代人中持續下去。

亞洲獅是一種幾乎被公眾遺忘的物種,生活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爾森林及其周邊地區。亞洲獅幾乎被獵殺至滅絕,今天幸存下來的獅子都來自1907年獲得保護的僅13只獅子。從那時起,獅子就成了吉爾地區的代名詞,該地區欣然接受了大型食肉動物,儘管它們在人類居住地附近的存在偶爾會導致人類或牲畜的死亡(而更常見的是獅子掉入水井或接觸到電圍欄而死亡)。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現在,真正的壞訊息。南非政府本週末宣佈,今年頭四個月已有393只犀牛遭到盜獵。這比去年同期盜獵增加了18%。2014年,南非有創紀錄的1215只犀牛遭到盜獵。其他國家也有數百隻被殺。

絕大多數犀牛盜獵事件——290只動物——發生在克魯格國家公園,該公園約佔南非犀牛總數的40%,據估計,今年到目前為止,已有900個盜獵團伙入侵該公園。根據南非官員本週末釋出的最新報告,該國目前尚存18800只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和1900只黑犀牛(Diceros bicornis)。

當然,獅子的數量和犀牛盜獵的數量都不能說明完整的故事。

首先,印度的獅子現在可能面臨額外的威脅,因為太多的動物被擠進太少的棲息地。古吉拉特邦在過去幾年裡一直在阻止將一些獅子遷移到數百公里之外的努力,以便建立第二個種群點。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印度區主任迪瓦卡爾·夏爾馬本週告訴法新社,遷移部分獅子種群將鼓勵遺傳多樣化的發展,這將有助於確保所有獅子不會同時被潛在的病毒或其他自然事件擊倒。這也將最大限度地減少未來獅子與人類衝突的機會。

至於犀牛,細微之處是樂觀的。盜獵事件可能在增加,但逮捕盜獵者的數量也在增加。南非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拘留了132名嫌疑人,其中包括克魯格國家公園的62名。這僅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但仍然是進步。過去一年投入使用的新技術,包括使用反盜獵犬、直升機和其他新技術——通常由國際合作夥伴提供——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幫助將這一數字提高到更高水平。

總的來說,儘管存在複雜性,但亞洲獅的未來似乎是光明的。另一方面,犀牛正處於風口浪尖。如果犀牛角的非法貿易不能很快停止,我們很可能在未來幾年看到更多的犀牛物種滅絕。

圖片:獅子照片 (C) 及由 Kishore Kotecha 友情提供。經許可使用。克魯格國家公園的犀牛照片由 Russ Huggett 拍攝。根據 Creative Commons 許可使用

此前在滅絕倒計時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