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金rod正在殺死歐洲的螞蟻和蝴蝶

這種北美植物可能看起來很漂亮,但在它不屬於的地方也相當致命

goldenrod

圖片來源:Peter O’Connor。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北美,被稱為金rod(Solidago屬)的常見植物是名副其實的數百種昆蟲的寄主,為蜜蜂、蝴蝶、蜘蛛、螳螂和各種其他物種提供庇護所或食物。

然而,在世界其他地方,這種關係則截然相反。金rod——一種適應性極強的植物群——已經佔領了整個歐洲和亞洲的田野,使其生長地的本地物種面臨風險。金rod可以長到2米高,因此它們會阻擋陽光照射到較小的植物。它們也是多產的繁殖者,每株成年植物能夠釋放多達10,000顆微小的種子,這些種子很容易被風傳播。最後,它們的根還會產生一組化學物質,可以抑制周圍其他植物的生長,這種過程稱為化感作用。僅這三個因素就足以將金rod列為世界上最糟糕的入侵植物之一。

現在,新的研究表明,金rod入侵的影響比我們之前所知的更加危險。根據1月11日發表在《昆蟲保護雜誌(Journal of Insect Conservation)上的一篇論文,歐洲的入侵金rod也在殺死本地螞蟻和蝴蝶物種。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來自波蘭雅蓋隆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檢查位於克拉科夫東南部的十個半自然草原發現了這種昆蟲數量下降的現象。作者寫道,在這些草地中,有五個草地“金rod種群不受控制的蔓延問題非常嚴重”。他們查看了這些草地內的總共60個樣地以及它們所包含的昆蟲組成。

更具體地說,他們研究了螞蟻。這些樣地包含七種不同的螞蟻物種,其中最常見的是Myrmica屬的螞蟻。

圖片來源:Gillies San Martin。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嗯,它們是在不含金rod的樣地中最常見的螞蟻。在存在入侵植物的樣地中,Myrmica種群減少了至少50%到高達81%。最引人注目的影響是對於一種名為M. scabrinodis的物種,作者寫道,該物種本應適應金rod提供的涼爽陰影。不幸的是,金rod產生花蜜的時間比本地植物晚,這顯然迫使螞蟻走得更遠,並消耗更多能量來尋找食物。

這有什麼關係呢?首先,螞蟻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作者在論文中寫道,螞蟻通常每個季節消耗草地生物量的3%,並在這一過程中影響周圍土壤的化學成分。它們的通道和巢穴也有助於使土壤更疏鬆,促進分解,並允許植物飲食中需要的一部分微生物群和真菌的定殖。

更緊迫的是,三種Myrmica螞蟻物種也在三種受威脅或瀕危的Phengaris屬蝴蝶的生命週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蝴蝶在螞蟻巢穴中產卵,並且經常以螞蟻為食。這三個物種中的兩個物種完全依賴這種寄生關係才能生存。

圖片來源:暗色大藍蝶(Phengaris nausithous),作者:David Short。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作者表示,在該研究區域尚未觀察到Phengaris蝴蝶的變化,但金rod入侵的時間還不夠長,可能很快就會導致至少兩個物種數量下降。

這可能看起來是一個小規模的研究,但它是瞭解歐洲草地衰退情況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估計,由於開發、刈割和牛 grazing,歐洲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已經失去了高達80%的具有重要生態意義的草地。

草地喪失的全部影響仍在確定中,但螞蟻和蝴蝶只是一個開始。之前的研究還將金rod與其他生物多樣性喪失聯絡起來。作者警告說,必須認真嘗試阻止金rod在整個歐洲的入侵,以免生態破壞變得無法挽回。

John R. Platt is the editor of The Revelator. An award-winning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Audubon, Motherboard, and numerous other magazines and publications. His "Extinction Countdown" column has run continuously since 2004 and has covered news and science related to more than 1,000 endangered species. John lives on the outskirts of Portland, Ore., where he finds himself surrounded by animals and cartoonists.

More by Joh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