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中國一直努力保護和增加瀕危大熊貓 (Ailuropoda melanoleuca) 的數量。 然而,根據保護主義者在2月1日出版的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文章,這些努力與其自身不斷變化的林業政策相悖,新政策可能會破壞或摧毀高達15%的大熊貓棲息地。
問題的核心是中國醞釀已久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自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該制度將人工林和次生林的控制權交由被稱為村集體的當地政府。正如世界森林研究所 2009 年的一份報告 (pdf) 中解釋的那樣,國家擁有中國的所有森林,但村莊可以將集體林內小塊土地的使用權分配給個人和家庭,他們可以在這些土地上收穫木材、柴火、食物和藥物,這些都對農村生計至關重要。
不幸的是,集體林業制度已不再與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同步。 對木材和紙張的需求猛增,國有森林(不受集體控制)無法跟上。 十多年來,中國一直在將其更多的伐木作業轉移到人工林而不是天然林,並從其他國家進口越來越多的木材。 目前,全球約 50% 的木材都運往中國市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就引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這項改革將允許個人將其林地使用權出售給其他私人利益方,這一過程將使該國許多地區實現大規模商業化。 這項改革目前是16 個村莊的試點專案,最終可能會影響 20 個省份的 1.67 億公頃森林,其中包括約 345,700 公頃的大熊貓棲息地,佔該物種當前分佈範圍的 15%。 國際保護協會主席兼《科學》雜誌信件的合著者拉塞爾·米特邁爾在上週的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表示:“這一變化可能會使這些重要的棲息地受到商業伐木、外部企業更多地收集柴火和非木材林產品以及其他商業開發活動的威脅。”
大多數熊貓棲息地都受到 63 個保護區的保護,但米特邁爾和合著者、國際保護協會中國分部的科學家李張認為,保護區外的大熊貓可能會在林業改革中遭受損失。 他們建議擴大中國現有的森林生態系統補償政策——自 2001 年以來,該政策已補償農民 1000 億美元,用於將農田轉變為林地——以保護目前未受保護森林地區的大熊貓。 他們說,投資 2.4 億美元將保護受森林改革影響的 15% 的大熊貓棲息地,而投資約 22.5 億美元將有助於將全國範圍內的大熊貓數量增加到目前 1,600 只的 40% 以上。 正如張所寫,這種生態補償的擴充套件將實現“森林改革的意圖,即透過從熊貓棲息地內的社群回購某些開發權來增加當地的經濟效益”。 米特邁爾和張呼籲中國政府或“民間社會”進行這些投資。
森林改革有很多優勢。 據未來資源研究所 (RFF) 去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它可以幫助數千名農村農民擺脫貧困,並且實際上已經幫助提高了某些地區的森林密度——當全球範圍內的森林砍伐如此嚴重時,這已經是一項不錯的成就。 但 RFF 也預測,由於權力下放,改革將帶來監管挑戰,並使伐木配額難以執行,這可能會迅速扭轉這一趨勢。
關於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仍然存在其他擔憂,包括對森林砍伐和剝削農村農民的擔憂。 北京大學教授徐晉濤在這段影片中討論了一些風險。
中國在保護大熊貓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該物種的數量增加了近 40%,但如果這種保護象徵現在為了發展中國經濟而遭受損失,那將是一種恥辱。
此前在“滅絕倒計時”中
同樣出自作者
照片:中國四川省臥龍熊貓保護區的一隻大熊貓。 攝影:Kate Barrett,© 國際保護協會。 經許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