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從數學角度來說,在巴西建造大型巴爾比納水力發電站本應是對生活在該地區的巨型河獺 (Pteronura brasiliensis) 的福音。該水壩於 1989 年上線,形成了一個超過 443,000 公頃的水庫。隨著大壩後面的土地被淹沒,該地區以前的山頂形成了 3,500 多個島嶼。所有這些新的水域和沿海地區本應為瀕危巨獺建立大大擴充套件的棲息地,並使其種群數量激增。
但這個假設被證明只對了一半。根據 2014 年 6 月 《生物保護》 上發表的研究,水庫淹沒後,巨獺確實獲得了 67 倍的潛在棲息地(其他陸地物種失去了這些棲息地)。是的,它們的種群數量確實增長了——從大約 140 只增加到大約 280 只——但這種增長與可用的新水域棲息地的數量不符。研究人員計算,在此期間,巨獺種群數量本應增長九倍,接近 1,250 只。
哪裡出了問題?首先,巴爾比納水壩造成的水域與水獺之前生活的水域型別不同。巨獺通常生活在快速流動的河流中;巴爾比納創造了一個巨大的、緩慢流動的湖泊。這種差異導致了湖泊中魚類物種的重大轉變,這些魚類可供水獺食用,而水獺每天必須消耗約佔其體重 10% 的食物。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魚類數量和物種種群的這些變化發生在幾個不同的階段。當水庫首次淹沒時,它創造了一個短暫的“營養脈衝”,因為超過 1.6 億棵樹木被淹死並開始分解。反過來,這使得幾種掠食性魚類(如孔雀鱸和食人魚)得以繁榮。水獺喜歡吃這兩種魚,所以這在一段時間內是好事,但並沒有持續下去。
幾年之內,營養脈衝消退了,曾經遊過該地區現已不復存在的河流的洄游魚類種群也隨之消退。隨著洄游魚類的消失,掠食性魚類失去了獵物,它們的數量也開始下降——有些下降了多達 50%。這種下降減少了水獺可獲得的食物量。
與此同時,主要是淺水的人工湖也包含許多遠離海岸線的非常深的區域。湖泊的這些區域通常達到 15 米以上的深度,而如此深的水域缺氧,幾乎不適合所有魚類物種生存。這意味著大部分巨大的湖泊也無法支援水獺種群。
正如作者所寫,所有這些發展對巨獺來說尤其具有毀滅性:“即使在未來幾十年,巴爾比納的巨獺種群規模也不太可能與景觀尺度的棲息地成比例地調整。” 鑑於該地區被淹沒以來的時間跨度,水獺可能已經接近新湖泊的最大種群密度。
水獺和大壩的故事為未來敲響了警鐘。該論文指出,目前亞馬遜河流域正在建設 21 座水電站,另有 277 座水電站正在規劃中。毫無疑問,其中一些專案將對其他巨獺種群產生影響,這可能會對一個已經失去了 80% 棲息地的物種構成相當大的風險。作者寫道,未來應該對大壩進行監測,以便對水獺和魚類種群進行適當的管理,也許可以透過建造通道,讓洄游魚類透過大壩,從而繼續向上遊遊動。這種方法不僅有利於魚類,也有利於需要它們的水獺。
主圖:巴西巨獺,攝影:Alastair Rae。巴爾比納水壩照片,攝影:rmaranhao。在切斯特動物園拍攝的巨獺和魚,攝影:Tambako the Jaguar。均來自 Flickr,並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滅絕倒計時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