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但已失蹤:新發現的鯊魚可能已滅絕

Carcharhinus obsolerus(拉丁語意為“已滅絕”)曾遊弋於西太平洋水域,但已超過 80 年未被發現。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發現了 260 多種新的鯊魚物種,使已知物種的數量增加了 20% 以上。

現在我們可以將又一個物種新增到列表中。1 月 2 日發表在期刊《PLOS ONE》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引人注目的新鯊魚物種,發現於婆羅洲、泰國和越南海岸附近的水域。它看起來像一些類似的“真鯊”物種——該屬也包括著名的牛鯊和黑鰭鯊——但它的牙齒、吻部、鰭和脊椎骨都非常獨特,科學家已宣佈它為一個獨立的物種。

但只有一個問題:這條鯊魚是從幾十年前的博物館標本中鑑定的,自 20 世紀 30 年代以來就再也沒有在野外被發現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就是研究人員將該物種命名為“迷失鯊”的原因。

更正式地,他們將其命名為 Carcharhinus obsolerus——分類學名稱中的第二個詞在拉丁語中意為“已滅絕”。

儘管如此命名,研究人員仍然希望一場捉迷藏遊戲可能會找到證據,證明迷失鯊仍然存在。

澳大利亞查爾斯達爾文大學的保護生物學家和高階研究員、共同作者 彼得·M·凱恩 表示:“迷失鯊很可能仍然在南海沿海水域遊弋,但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我們在博物館藏品或野外都找不到標本。”

當然,我們不確切知道該在哪裡尋找,因為“迷失鯊”實際上只被正式觀察到三次——兩個幼年標本和一個晚期胚胎。幾十年前收集標本的原始研究人員從未充分描述該物種,因此目前的團隊已採取措施完成這一過程,即使人們對該生物的歷史分佈範圍和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尚不瞭解。

為什麼要在最後一次見到迷失鯊如此久之後,現在才努力描述它呢?正如論文中指出的那樣,東南亞類似的沿海魚類物種目前正面臨著來自人類活動的巨大壓力。去年,亞洲基金會甚至表示,該地區的許多海洋物種“因過度捕撈而瀕臨崩潰”。這使得識別該地區所有遊弋的物種(無論是鯊魚還是其他物種)變得至關重要,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在它們永遠消失之前需要保護什麼。

更廣泛地說,對迷失鯊的識別與一項更大的倡議有關,即正在進行的 全球鯊魚趨勢專案,該專案旨在到明年年底評估世界鯊魚和鰩魚物種(統稱為軟骨魚物種)的滅絕風險。對於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該公約要求到 2020 年必須確保其漁業是可持續的,並避免進一步的物種滅絕

作為鯊魚趨勢專案的一部分,凱恩表示,他們將在未來一年中檢查許多其他新描述的鯊魚物種的保護狀況。

與此同時,人們希望透過正式識別和命名這個物種,即使在最後一次見到它幾十年後,它也可能不再“迷失”。

這種情況過去也發生過。“凱恩指出,“一個近親,婆羅洲鯊,曾經被認為已經迷失,自 1937 年以來沒有任何記錄。”“它在 2004 年的魚市調查中被重新發現。我們希望迷失鯊未來能夠被重新找到,因此我們不會正式認為它已經滅絕。”

如果重新發現真的發生,它可能需要一個新的分類學名稱,但就目前而言,迷失鯊的名字提醒人們其他鯊魚物種面臨過度捕撈的壓力——並寄希望於其他物種也不會消失。

這篇文章 最初於 2019 年 1 月 29 日釋出在 The Revelator

約翰·R·普拉特 是 The Revelator 的編輯。作為一位屢獲殊榮的環境記者,他的作品曾發表在《大眾科學》、《奧杜邦》、《Motherboard》和許多其他雜誌和出版物上。他的“滅絕倒計時”專欄自 2004 年以來持續連載,報道了與 1000 多種瀕危物種相關的新聞和科學。約翰住在俄勒岡州波特蘭郊外,在那裡他發現自己被動物和漫畫家包圍。

更多作者:約翰·R·普拉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