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很少有物種的復甦能像模里西斯隼(Falco punctatus)這樣引人注目。四十年前,這種鳥類幾乎滅絕,野外僅存四隻小型隼。但隨後幾十年來的 интенсивные 保護工作得到了回報。到 1994 年,種群數量已增長到數百隻,足以讓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該物種從“極度瀕危”重新分類為僅“易危”。此後,這些鳥類的境況甚至更好:到 2005 年,模里西斯隼的數量已飆升至 800 至 1,000 只,超過了一個多世紀以來它們島嶼家園上的數量。
但儘管模里西斯隼已經恢復,但導致其幾乎滅絕的因素仍然存在。模里西斯——模里西斯共和國(位於印度洋)的幾個島嶼之一——幾乎完全被森林砍伐,並被黑鼠(Rattus rattus)、印度獴(Herpestes javanicus)和野貓等入侵物種侵佔。森林砍伐始於 17 世紀人們殖民這個以前無人居住的島嶼時。如今,島上最初的森林——隼的原生棲息地——已不復存在,其餘 98% 的島嶼林地已被改造成甘蔗種植園,或定期被砍伐用於木材。僅存的未管理的森林位於島上最難以到達的地區。
那麼,面對這種人為造成的棲息地變化,隼該怎麼辦?根據 2 月 20 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研究,模里西斯隼在過去 23 年中開始在更年輕的時候繁殖。這使它們仍然能夠擁有相同數量的後代,但這也付出了代價:鳥類的壽命也更短。(這些鳥類受到密切監測,因此研究人員可以訪問關於出生率和存活率的廣泛資料。)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研究比較了兩個鳥類種群。一組生活在沒有本地植物的地區。另一組生活在本地植物超過 30% 的地區。第一組的死亡年齡要小得多,但它們也調整了繁殖策略。“我們發現,來自兩種棲息地的鳥類最終一生中產生的後代數量仍然相同,”英國雷丁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主要作者薩曼莎·卡特賴特在新聞稿中說。“這種策略是明智的:年輕時繁殖可以彌補早逝的風險增加。”
卡特賴特說,這種“適應性、可塑性的反應證明了這個物種的復原力”,但也稱這種適應是一種警告。正如她和她的研究同伴在論文中寫道,“我們的結果表明,人類活動可能對野生生物的生命史產生持久的影響……鑑於人類引起的棲息地變化無處不在,我們報告的模式可能很普遍,但由於大多數研究的短期性質,這些模式仍然記錄不足,這些研究試圖僅量化棲息地變化對適應性特徵的直接影響。”
這篇新論文建立在同一批作者(卡特賴特除外)的早期研究之上,該研究於 2013 年 1 月發表在《生態學通訊》上。之前的研究發現,在惡劣棲息地長大的雌性隼被迫分散到更遠的地方才能找到自己的築巢地,而生活在較好棲息地的雌性隼則不然。當時,作者推測,這種能量消耗可能會降低前者的繁殖力(新論文反駁了這一點),並縮短它們的壽命(這似乎是事實)。
之前的研究也表明,隼的遺傳多樣性相當低。目前的研究沒有將此作為該物種整體健康的一個方面進行檢查。這些鳥類還遭受了 20 世紀 50 年代和 60 年代使用的滴滴涕和其他化學物質的影響。似乎沒有最近的研究檢查這些化學物質對隼的長期影響。
人們不禁想知道,這種生命週期的變化是否足以長期保持鳥類的健康。根據位於英國劍橋的非政府組織 國際鳥盟 的資料,2011 年至 2012 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模里西斯隼的數量再次下降,這次降至約 400 只。自 2005 年以來,至少有一個亞種群消失,其他亞種群正在萎縮。國際鳥盟報告說,目前只有一個種群被認為是穩定的,並且孤立群體之間沒有基因轉移。顯然,模里西斯隼的成功恢復仍然很脆弱,該物種的未來仍有待書寫。
照片:一隻幼年模里西斯隼。三隻成年模里西斯隼在一個人造巢箱中。照片由薩曼莎·J·卡特賴特拍攝,經許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