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兔子疾病可能已使伊比利亞猞猁走向末路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1988 年,病毒性出血病 (VHD) 傳入西班牙,重創了該國的歐洲野兔 (Oryctolagus cuniculus) 種群,並可能因此使當地最適應捕獵兔子的物種——伊比利亞猞猁 (Lynx pardinus) 走向滅絕。

這種野貓現在已是極度瀕危物種,據估計,野外僅存 100 至 200 只。這使其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貓科動物。1960 年,該物種的數量為 4,000 只。

伊比利亞猞猁仍然棲息的少數地區之一是西班牙的多尼亞納國家公園。根據 2011 年 3 月刊的《Basic and Applied Ecology》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當兔子數量銳減時,伊比利亞猞猁是公園裡唯一無法適應以其他獵物為食的捕食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西班牙雷阿爾城狩獵資源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巴勃羅·費雷拉斯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所有食肉動物都減少了對兔子的消耗,儘管這種減少程度因物種而異,這是在 VHD 到來之後發生的。”

根據這項研究,當兔子變得稀少時,獾 (Meles meles)、狐狸 (Vulpes vulpes) 和埃及獴 (Herpestes ichneumon) 等掠食者都轉向其他小型哺乳動物、鳥類和有蹄類動物的腐肉為食。例如,獾的飲食中,兔子的比例從 71.8% 降至 26.2%。

但伊比利亞猞猁卻無法做出這種轉變;它仍然依賴兔子作為其 75% 的食物來源。

為什麼猞猁無法適應?費雷拉斯告訴我,猞猁是在更新世冰期期間在伊比利亞半島進化而來的,當時與歐洲野兔同時出現。“伊比利亞猞猁的體型比其進化祖先小,這是為了適應捕食兔子而形成的,兔子比構成其祖先主要獵物的有蹄類動物要小,”費雷拉斯說。“此外,伊比利亞猞猁的捕獵行為——伏擊和跟蹤——也是為了適應在地中海灌木叢中捕獵兔子,那裡最初有大量的兔子。”

費雷拉斯表示,猞猁對地中海灌木叢的利用超過任何其他棲息地,並且依賴兔子和灌木叢的存在才能茁壯成長。“猞猁無法在兔子密度高但沒有地中海灌木叢的地區生存,”費雷拉斯說。猞猁以前的大部分灌木叢棲息地已因人類發展而喪失。

主要獵物來源的減少不僅影響了猞猁的覓食能力,還改變了該物種的社會結構。費雷拉斯和他的團隊發現,雌性猞猁增加了它們的領地面積,而幼年猞猁不再像以前那樣從它們的巢穴區域分散開來。研究人員呼籲透過補給兔子或改善棲息地來管理兔子種群,以拯救這種貓科動物免於滅絕。

費雷拉斯說,在公園裡補給兔子不會造成生態問題,就像兔子被引入澳大利亞時發生的最著名的情況那樣,因為該物種是該地區的本土物種,並且有許多其他掠食者來幫助控制它們的數量。伊比利亞半島是“一個由 30 到 40 種天然掠食者組成的龐大群落,從爬行動物到猛禽和食肉動物”,費雷拉斯說。“在伊比利亞半島,兔子被(可能帶有主觀性地)認為是害蟲的少數地方主要是農業區,那裡的掠食者非常稀少。但這與可以恢復猞猁的景觀以及我們建議增加兔子數量的地方情況不同。”

VHD 是襲擊西班牙兔子的第二種瘟疫。第一種是粘液瘤病,這是一種兔子特有的疾病,於 1952 年被法國一位想要將兔子趕出自家花園的醫生故意釋放到法國。幾年後,它蔓延到西班牙,在那裡殺死了該國 95% 的兔子,並開始了伊比利亞猞猁急劇衰落的程序。VHD 也隻影響兔子,最初於 1984 年在中國被觀察到。其起源尚不清楚。

圖片來源:何塞·瑪麗亞·阿爾瓦雷斯。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使用

© .